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奥雅纳城市创新中心张祺:“十四五”发展韧性城市渐成共识

2020-10-12 16:13:00

 

来源:互联网

奥雅纳城市创新中心张祺:“十四五”发展韧性城市渐成共识

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十四五”规划发布在即,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思路由中小城市模式向都市群模式转变,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形成产业和人口资源聚集效应已成为共识,今后10年中国70%~80%的经济增长潜能将来自这一范围。

与此同时,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中,一系列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城市应对冲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核心城市承载力和韧性?如何迎接已经到来的城市更新热潮?技术将怎样助力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奥雅纳董事、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张祺。张祺作为法国里尔一大博士、英国皇家建造师、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研究院专家,多次主持重大区域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生态和旅游区规划等项目,是多个地方政府专家顾问。此次采访从城市韧性建设、城市更新及智慧城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张祺.jpeg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经营报》:您经常提“韧性城市“的概念,经历了半年多的国内外疫情,您对“韧性城市”有哪些新的理解?

张祺:发生疫情这半年多来,公众对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在慢慢接受,发展韧性城市成为一种共识。其实韧性城市这个概念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概念。韧性城市有四个维度,包括基础设施、经济方面、制度方面以及社会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在这个骨架之上,逐步完善经济、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建设。

目前,韧性城市在一二线城市提得比较多,接受度更高一些。北京市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的,最开始主要是从抗震角度考虑,后来才提出要全方位地建设韧性城市。现在北上广深以及成都等城市都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这是与城市发展阶段有关的。

从目前国内城市提出的韧性建设来看,主要侧重点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提高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如地震、洪涝灾害等。这次疫情发生以后还有一个关注重点就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将是十四五期间要做的。

还有一个领域已经开始被提及或推广,就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韧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逐步推动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即第五个现代化,其中就包括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构建。

韧性的本意就是当你受到冲击的时候,能够去快速地应对,快速地恢复,然后增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城市,不管它有没有做韧性城市的规划,其实一些做法都和韧性是有关联的。比如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外来人口流入多,韧性建设是在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上,公共医疗配套需要不断完善,比如医疗、教育资源等。

以今年疫情发生后的城市反应为例,像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应对冲击时我们前期走了一些弯路,但在北京新发地出现疫情时反应迅速,一是跟北京的资源调配能力很强有关系,二是我们从前期的与疫情做抗争过程中吸取了很多经验。

韧性建设对城市的发展会有更高要求,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前期投入多少成本,都不能保证消除灾害冲击,只有不断提高应对灾害的反应速度,减少恢复的成本和时间。

当前我们正处于“十四五”规划制定时期,韧性城市的理念应该统筹城市规划的战略层面,顺势推动我国韧性城市建设,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韧性,也包含经济、生态、治理等多方面的韧性,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营报》:从去年“都市圈”“城市群”在中央层面得到明确战略定位后,各地对于都市圈建设十分重视,在都市圈建设中,核心城市与其周边城市如何达到协调、有质量的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