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丁奎岭:建议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2021-03-12 09:21:00

 

来源:互联网

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丁奎岭:建议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本报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主要聚焦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丁奎岭.png

丁奎岭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跨入由量到质,由点到面的全面提升新阶段。当前高质量国际论文数与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均稳居全球第二,多个学科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需要奋起追赶,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在丁奎岭看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国务院、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优化布局、激发活力、管理改革、环境营造方面取得诸多积极的成效,但基础研究“遇冷”现象依然存在,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的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2020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40%,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二是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长期存在重视短期效益,淡化长期影响,“短平快”的常规科学范式研究较多,引领性、颠覆性、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不足,破“五唯”后的价值导向依然模糊。

三是基础研究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高精尖”科技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部分青年人才仍存在留不住、待不长等现象。

为此,丁奎岭建议,增加“压舱石”,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未来十年将基础研究在全社会R&D的投入比例,从目前的6%增加至10%以上,加快实施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对于具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和基础研究项目,在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放宽经费使用年限,比如采取‘5年+5年’的模式,促使更多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

丁奎岭还认为, 要打开“校正仪”,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试点,建立符合基础研究实际的评价体系。通过揭榜与自命题的方式,选定基础研究特区并给予稳定支持,设定十年(或更长)期限,不考核一般论文成果,只关注研究价值和实施进展。尽快改善快出成果、多发论文、争评职称、抢高帽子的“怪圈”现象。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优秀的人才是基础研究突破的关键。”丁奎岭表示,应抓住“生命线”,加强卓越创新人才的引育。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把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加强高质量学术就业引导,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为基础研究输送强大的后备力量。

(编辑:石英婧 校对:张国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