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匹克背后的中国营销变奏 访匹克集团总裁许志华

2021-08-08 05:46:36

 

来源:互联网

匹克背后的中国营销变奏 访匹克集团总裁许志华

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制鞋、鞋材、服装、包袋等体育运动专业装备器材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已经具有二十多年的专业制造与销售经验,集团现年产值近40亿元人民币,主导产品匹克牌专业运动鞋服,在中国有几千家授权经营零售网点,出口业务遍及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五大洲。

作为中国体育产业装备生产制造商的一员,匹克对制造和营销有着深刻的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尤其是营销模式的变化,体育企业一直都是走在风口浪尖上,甚至扮演着推动者的力量。

匹克集团总裁许志华就是其中的一名推动者,他一度被视为匹克的“第二代领袖”。他2001年进入匹克集团后,主导策划了一系列体育公关事件,推动了匹克在全球的品牌国际化战略。他不但帮助匹克从众多国内体育品牌的围剿中厮杀出来,将匹克的业绩做到全国第三,而且,他开创的以NBA主场赞助、签约NBA球星代言、设立海外分公司、网点同步拓展为支撑的立体化国际品牌推广模式,被业界誉为“匹克模式”。

目前,许志华正在做着3D打印从工业级到消费级的准备。在他看来,分布式采集、集中式打印将是未来理想化的商业场景,而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企业需要做到“将对消费需求的洞察转化成产品”。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匹克集团总裁许志华。

四十年:“营销三板斧”升级

《中国经营报》:你怎么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营销史的变化节奏?其中关键的节点有哪些?

许志华:简单来说,过去就是营销三板斧,消费品行业都是这样,请个形象代言人,当然首先要有产品,原来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产品不会有太大差别;投个央视广告;招个代理商,市场就做起来了。这三板斧过去也屡试不爽。现在来看这三板斧效果跟力道已经不一样了,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最大的变化就是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对专业体育装备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不能用标准化的产品来满足所有人。所有产品都进入到每一个细分领域,研究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专业属性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我们说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消费品的专业属性的需求在提升。

其次,传播的渠道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是社群互联网时代,原来的互联网还有中心化,未来可能中心化也没有了,变成一个个社群、网格的互联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原来在央视投个广告,营销就基本上结束了,现在要很认真地研究怎么样能到达你的目标消费者人群,要对消费者的画像做更精准的描述。

再次,是销售渠道的变化。过去我们把产品做好,交给批发商,批发商交给零售商,销售基本就完成了。现在更多地要有零售的思维,或者叫消费者的思维,不仅是把产品给到批发商,而且要关注到整个服务的过程,包括消费者的体验,形成闭环,你的工作才能算告一段落。

所以,我认为,伴随时代的发展,整个营销的模式及其背后的逻辑都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你要加大对渠道的控制,加强对消费者的了解和掌控,你还要能更直接地跟你的消费者沟通。过去的门店就是坐商式的,等消费者上门产生交易,现在是更要主动地走出去和目标消费者进行互动,把你的店铺变成一个体验、服务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卖货的场所。

应该说,这些变化也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基因,同时企业也要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地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升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连接和了解消费者,建立与消费者连接的能力以及对消费者洞察的能力。

《中国经营报》:这些变化对匹克有什么影响?

许志华:对匹克集团来说,我们力图从三个方向上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思想上要变化,比如说过去是批发型的商业思维,现在要变成零售型、用户型的思维。第二要使组织能力发生变化。在企业内部,要有更多的研究消费者体验和消费者趋势的部门,比如会员部门等,而且要让这些研究消费者的部门与实际的业务部门产生强互动,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过程之中。第三是技术要发生变化。过去一个公司的IT部门只是一个公司的ERP部门或公司OA的维护部门,现在公司的IT部门要拥有能够连接消费者的能力,同时,其IT能力还要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迭代,以满足实现公司新的战略模式。

大规模定制:打造新“核心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匹克目前的产品线细分得越来越全,从篮球、跑步到网球、排球等,链接的用户层面也越来越多,加上用户口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细分背后其实就是大规模定制的概念,匹克如何看待大规模定制?

许志华:现在大规模定制开始有一些萌芽,匹克也开始尝试做了一些定制的鞋品,但还不是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定制。在我看来,要形成大规模定制受限于几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能力上要能形成匹配。未来3D打印技术会进一步发展,匹克在3D打印的技术是行业里最先进的,但要实现规模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它受限于成本,受限于技术。

《中国经营报》:现在3D打印的技术障碍主要是在哪方面?

许志华:现在看得见的障碍,还是成本。目前3D打印鞋子的成本还在千元级,真正产业化应该低于百元,其间还有十倍的价格需要下降。不过,根据摩尔定律,这也需要不了几年。现在从材料到技术,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

其他就是技术场景的开发。首先是采集的技术成本要下降,才能进行广泛的分布式采集。一套设备十几万元就不能布很多点。如果一套设备一万块,基本上每个门店就能布了。其次是采集来的数据跟3D打印的建模要匹配,需要进行大数据模型的研究和匹配,这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再次就是,现在的3D打印是工业级的识别方式,能否进行消费级的识别方式,要进行自动识别,需要进行精细软件的开发。我预计3~5年这项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就可以爆发,目前在匹克这个项目立项已经有接近5年的时间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