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保七 ”初胜 下半年政策先“挺”实业
上半年GDP“保七 ”初胜 下半年政策先“挺”实业
2015年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7月15日如期发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0%。
然而,看似平稳的统计结果背后,过去的6个月中,中国经济经历的跌宕起伏却也让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参与者难言平静。
受访经济界人士称,上半年经济增长超预期,但下半年经济增长仍不容乐观,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加码。
“艰”守7%
从公布的数据看,中国经济转型企稳的趋势依然处在缓中趋稳的态势。
在支撑GDP7%的增长力量中,消费在投资和进出口疲弱的背景下,成为了最主要的增长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尽管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继续提升,这说明现在需求结构变化符合调控方向,结构在继续优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称。
但以往作为经济增长主力的投资和进出口在上半年依然没能摆脱较为疲软的态势。
2015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与1~5月份持平。而在此之前,固定资产的同比增速自2014年7月以来就陷入持续下滑。
海关总署7月13日发布数据则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1.5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增长0.9%;进口下降15.5%。不过向好的迹象出现在6月份,出口增速在连续3月衰退之后重回增长。“这显示内外需均出现改善趋势,下半年有望继续改善。”有受访专家表示。
为了巩固“回温”势头,外贸近期再获政策支持。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提出将大力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推动全国一体化通关,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贸易便利化措施等政策币结算便利化,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
在经济传统增长引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表现就尤为引人关注。
作为重要的经济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4月份是5.9%,5月份是6.1%,6月份回升到6.8%。但是以往与工业增加值密切相关的社会用电量增速却未同步回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上半年第二产业用电量为19242亿千瓦时,下降0.5%。
对于这样的“错位”,受访经济学者表示,从Wind统计看,2012年起,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之间相关系数下降。原因在于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增速下降。在一季度,国家发改委统计,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电力等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7.6%、4.2%、11.5%和1.2%,增速分别回落2.3个、2.7个、3个、2个和2.4个百分点。
在高能耗产业增长放缓的同时,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比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数据“错位”体现了中国工业结构转型正在出现的变化。除了工业内部本身在出现发展分化之外,社会产业结构比重的调整也在逐步形成。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8.4%,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占49.5%,上升到历史新高。“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的趋势还在延续,这是符合产业成长的规律的。”盛来运表示。
政策倾斜将优先实业经济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从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尽管2015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去年同期少1.46万亿元,但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6.59万亿元,同比多增8742亿元。
“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所加强,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影响,信贷投放增幅可能比数据显示的更高。”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对记者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