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全国结婚率下降为7.7% 连降4年 警惕低欲望社会风险

2018-08-31 09:59:00

 

来源:互联网

全国结婚率下降为7.7% 连降4年 警惕低欲望社会风险

8月初,民政部发布《2017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过去一年全国的结婚数据进行了统计。

2017年内地居民的结婚人数和结婚率延续了过去几年的下降趋势——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为 1063.1 万对,比上年下降 7.0%,其中结婚率为 7.7‰,比上年降低 0.6 个千分点。

这一数据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通过比对各项统计数据,并结合城市发展,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1,结婚率下降,与1988年后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有直接关系;

2,受教育程度提高,读书年龄增长推迟了结婚时间;

3,近年来的房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影响结婚率的新增因素。

为何结婚率逐年走低?

结婚率和结婚年龄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婚姻发展情况的重要变量指标。

8月初,民政部发布《2017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过去一年全国的结婚数据进行了统计。

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为 1063.1 万对,比上年下降 7.0%,其中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 0.6 个千分点。在年龄段上,2017 年25-29 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占36.9%。

就结婚率而言,综合过去统计数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分析,结婚率的拐点出现在2014年,这一年,全国的结婚率为9.0‰,从而结束了从2002年开始的连续12年的增势,当年的结婚率较2013年下降0.3个千分点。而2017年,这一数据进一步下降至7.7‰,同时,结婚登记数和25-29岁年龄段结婚率亦双双下降。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结婚登记数和结婚率的下降?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通过查询历年统计数据发现,受国家生育政策影响,近30年来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或是导致上述两项数据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以结婚登记年龄段比重最大的“25-29岁年龄段”人口为例,可推算出该群体的出生时间在1989年-1993年之间。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对于人口出生率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1989年-1993年间,我国的人口整体出生率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21.58‰、21.06‰、19.6‰8、18.24‰和18.09‰,总体降幅为3.49个千分点。

因此,可以认为,1989-1993年的人口整体出生率的下降,导致目前“25-29岁年龄段”人口基数的降低,从而对结婚登记数和结婚率产生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结婚登记数的下降在全国具有普遍趋势,是国内经济发达和经济次发达地区的共性。如贵州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该省结婚登记对数在2015年后逐年降低,由2015年的49.26万对下降至2017年40.36万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预计,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从1987年的23.33‰降低至2016年的12.95‰,因此未来数年中,上述两项统计指标,或呈现出进一步的下降可能。

“30岁+”结婚人数增长明显

而我国的结婚年龄的拐点出现在2013年。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发现,2010年20-24岁年龄段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占37.6%,25-29岁年龄段占31.9%,30-34岁年龄段占11.3%,35-39岁年龄段占6.6%,40岁以上占12.9%。

而在2011年,尽管20-24岁年龄段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依然最高,但占比已经开始出现变化,即从上一年的37.6下降至36.6%。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