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远离电信诈骗 守护财产安全

2021-08-07 15:44:31

 

来源:互联网

远离电信诈骗 守护财产安全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不少消费者不幸中招,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总结了三类常见的电信诈骗案例,帮助广大消费者识别骗局,保护财产安全。

典型案例1:“钓鱼”网站盗取个人资金

平常,不少消费者喜欢通过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办理业务,方便又快捷,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瞄准了这一点,通过与金融机构官方客服极为相似的号码或邮箱向消费者发送“钓鱼”网站链接进行诈骗。这些网站乍一看和金融机构官网十分相似,但实际上内里大有“乾坤”:消费者在“钓鱼”网站上输入自己的账户信息时,不法分子会瞬间在后台链接到真正的官网,利用盗取的信息登入受害者的账户,将资金转出。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冒充金融机构客服人员,通过“钓鱼”链接、交易失败提示、客服聊天等组合骗术诱骗受害者,获得通过其他账户操作受害者账户的授权(比如网银的“授权支付”),从而转移受害者账户中的资金,过程常常只需短短几分钟。

捷信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点击短信或者邮件中的不明链接。如果收到陌生网站链接,最好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在线下营业网点进行核实。同时,消费者要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用户名、登录密码及验证码,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

典型案例2:伪装客服骗取客户信息

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虚假的金融机构客服电话号码,或者通过非法软件给虚假号码套上“马甲”伪装成官方客服号码,冒充客服人员与受害者联系,要求受害者转账给虚假的银行账号用于消费贷款或信用卡还款,或者以账户升级、调整额度、积分兑换、试用新服务、邀请参与优惠活动等理由,骗取受害者的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网银账号、验证码等信息,从而转移受害者账户中的资金。

捷信提醒:银行官方客服号码一般为5位数且不加任何区号或后缀。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合同上一般会详细列出用于还款的对公账户信息以及官方客服联系方式,但凡要求向私人账号转账进行还款的说法皆不可信。此外,正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向客户索要账号和密码等隐私信息,也不会向客户索要微信、QQ等个人社交账号进行“私聊”。消费者遇上此类情况,一定要留神,不要泄露身份证、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如果上当受骗,要及时挂失、报警,并保存好相关证据材料(比如对方的电话号码、发来的银行账号等)。

典型案例3:冒充熟人假求助真骗钱

在电信诈骗中,冒充熟人进行诈骗是较为常见、成功率较高的一类骗局。在这类骗局中,不法分子会假冒受害者熟人(亲戚、朋友、同学)的身份,主动发信息给受害者,谎称遭遇意外急需用钱(比如急病用钱、交纳罚款等)向受害者求助,让受害者汇款到指定账户。如果消费者不仔细甄别,很容易会落入圈套,蒙受损失。

捷信提醒:当收到自称“熟人”发来的要求转账的信息,并且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消费者一定要谨慎行事,通过可靠方式与“熟人”本人确认身份(比如直接拨打常用的电话、视频聊天、讲一些只有双方知道的事情,等等)。最好不要根据对方提供的新号码进行联系,以免上当受骗。

电信诈骗的形式五花八门,捷信在此为广大消费者支招,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保护自己远离陷阱:

1.遇事三思而后行。消费者在收到陌生电话或短信时,要认真核实来源号码,仔细辨别信息真伪。如果号码可疑,切勿直接拨打对方提供的联系电话、回复短信,或点击不明网址链接,以免不幸中招,蒙受损失。

2.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如果对对方的电话或发来的信息有疑问,要通过正规渠道(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客服电话、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下网点)进行核实。同时,消费者在访问金融机构官网时,务必检查是否是官方网站;如果需要登录网银或其他涉及资金的账户,务必保管好自己的网银证书或其他用于身份验证的工具,并且避免在公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消费者平时要多学习相关知识,留意关于电信诈骗的媒体报道,及时了解更多新型骗术,提高防骗能力。如果消费者不慎泄露或被骗取了个人信息,要及时向相关机构反映,挂失或更新账户密码,并告知亲友,防止不法分子盗用自己的信息后进行诈骗。

4.随手举报。消费者如果遇到了电信诈骗,可拨打12377(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和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行举报,帮助遏制违法和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