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百时美施贵宝大批裁员 肿瘤业务被指重回最初原点

2016-08-20 17:14:00

 

来源:

尽管多家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多次转型和调整,但这并不能让其走出裁员泥潭。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Squibb)又一次拉开裁员大幕。

8月16日,《华夏时报》据获悉,百时美施贵宝再度传出裁员消息,涉及近千人。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药企之一的百时美施贵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近两年持续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而在其持续裁员背后,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困局也逐渐凸显。

再宣布大批裁员

在第二季度黑色素瘤药物Yervoy业绩遭遇猛降的背景下,此前一直被百时美施贵宝看好的中国肿瘤领域部门也最终卷入裁员潮。

日前,百时美施贵宝肿瘤事业部泰素产品组在福州年中会议上宣布裁员计划,此次主要是针对百时美施贵宝此前被看好的肿瘤事业部,裁员的范围包括销售、医学部、市场部所有人员,提前签署协商解除协议的员工可以获得N+3的赔偿。

了解到,包括实体瘤的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和伯尔定(卡铂注射液)两个产品部门受影响,裁员总数近千人。

而此次百时美施贵宝裁员的理由很直接,主要是利润下滑,为缩减成本而单方违规解除劳动合同。

“就连此前让百时美施贵宝心存希望的中国肿瘤领域市场也最终没能幸免于难。可见真的被逼到了绝境。”有业内人士直言。

其实,近两年百时美施贵宝一直在持续裁员,裁员规模在千人以上的也不止这一次。

资料显示,BMS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便对旗下医药代表团队进行大规模裁员。先是2014年2月,英国第二大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以41亿美元完成收购了百时美施贵宝的糖尿病业务,被迫不得不最终放弃该板块,最终导致裁员。

而此后又因战略调整,百时美施贵宝再度裁员多人,几乎涉及其中国区所有的事业部,这也被认为是在华跨国药企史上大规模的裁员。

当时百时美施贵宝的裁员理由是,企业战略调整,由以往的糖尿病业务转向肿瘤领域,产品线变化导致员工缩减。

记者统计发现,此前到现在的大规模裁员中,BMS在中国和美国的约十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辞退。而时至今日,多个员工维权案还在进行中,而也正因为如此,百时美施贵宝持续被媒体关注。

对此,有关注百时美施贵宝的业内人士分析说,此次百时美施贵宝针对此前比较看好的肿瘤事业部裁员,也预示着百时美施贵宝再度缩小中国市场的业务板块。

资料显示,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率先于1982年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制药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从此以后,其高科技医药产品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而百时美施贵宝从1992年开始,将其抗肿瘤药物引入中国市场,此后又相继成立了糖尿病等业务板块。

“20年后,百时美施贵宝通过此次大批对肿瘤事业部裁员,再度回到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状态。”上述人士直言。

战略一错再错

这个曾经与辉瑞并肩在中国市场争霸的外资医药巨头,为何在近两年却像一颗流星一样迅速坠落?

“这其实跟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和发展定位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百时美施贵宝在国内市场发展多年,但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并没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另一位关注百时美施贵宝的人士分析称。

上述人士直言,如果百时美施贵宝模式成熟,不至于在中国医药反腐一开始就在中国市场出现大批裁员的情况,而且自此之后中国市场就一蹶不振,这才是百时美施贵宝真正的病根。

虽然在国内最早建立中美合资医药公司,但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拥有比较保守态度的百时美施贵宝,被后来者辉瑞和默沙东所赶上。

知情人士直言,中国对医药行业的反腐事件调查开始后,如果百时美施贵宝能迅速地做出市场调整,将企业进行彻底整肃,而不是裁员了之,就不会最终导致转型多元化失败,陷入发展的困境。

资料显示,外资药企反腐调查开始后,百时美施贵宝由于战略调整,最终决定放弃糖尿病市场,押宝多元化。

“然而没想的是,正是因为百时美施贵宝这一错再错的转型,最终让此前已布局好的中国市场最终陷入发展的困境,虽然此后施贵宝与先声药业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临床前小分子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BMS-79511,但百时美施贵宝抢夺中国肿瘤市场的最佳时期已经错过,最终被辉瑞和默沙东所超越。”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说。

外资药企进入集中转型期

其实,经过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的反腐之后,外资药企也集中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百时美施贵宝只是转型中的一个典型。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葛兰素史克6次裁员近千人。2015年2月,另一外资药企巨头默沙东宣布解除与中国本土药企先声药业的合作。合资公司解散后,700多人的团队中将有半数面临裁员。

有业内人士称记者,吸取经验教训的外资药企也在华制定了更高的合规要求,再加上行业政策影响等,外资药企纷纷加快了中国市场战略转型步伐。

资料显示,去年年底,葛兰素史克中国区总经理HerveGisserot证实,该公司已裁减40%中国销售代表。上月另一制药巨头默克公司也对外证实将裁员,目的是为了更快转型生物领域的探索。GE医疗近日也通过并购BiosafeGroupSA加强其在细胞治疗领域的规模。

此外,也有多家药企出现大批出售非核心产品,聚焦主营业务的情况。

最现实的情况是,外资药企正在经历内忧外患。内忧是专利悬崖、新药上市难;外患是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取消,招标压价严重。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专利药陆续到期的背景下,专注于自身优势业务是这些跨国大药企的必然选择。

另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除GSK以外,还有诺华、阿斯利康、拜耳等企业在华业务都出现甩卖或者销售权转让的情况。

此外,拜耳药业在今年年初将“白加黑”、“力度伸”、“散利痛”、“凯妮汀”、“美克”5个品牌OTC药品的在华商业运作权卖给上药控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