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央行公开市场连续七日净投放 流动性压力犹存

2017-04-26 22:00:00

 

来源: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将进行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2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有400亿逆回购到期。单日净投放400亿元,连续7日净投放。本周央行公开市场还将有2500亿元逆回购到期。一位银行从业人士分析称,由于企业缴税,加上25日是银行缴准日,对近期流动性造成一定冲击。尤其当下适逢4月底,跨月压力使得银行和非银机构资金面偏紧。尽管央行已经连续多日在公开市场净投放,一些城商行资金压力仍然不容小觑。申万宏源宏观认为,3-6个月资金面大概率将继续承压。宏观和微观的双紧导致银行间资金价格总体上行。至于利率中枢是否会继续上行,未来需要高度关注监管层的态度、是否有新的政策出台以及已经出台的政策的执行情况。这次银监会发布的文件要求的时间非常紧急,43号文要求2017年4月20日前完成自查,2017年5月31日前完成检查;45和46号文要求2017年6月12日前报送自查和检查报告;53号文要求2017年7月15日前报送自查报告。在检查完成前,2季度资金面大概率将继续承压。推荐阅读>>>国信证券:中国式央行缩表是不是一种货币政策紧缩?主要内容:1、中国央行缩表回顾中国央行曾经经历过两次缩表:第一次是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第二次是2015年3月至12月。具体来看,第一次缩表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幅度也不大。四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减少大约2500亿。而第二次缩表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缩表,2015年3月至12月九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下降超过2.7万亿。2、中国式央行缩表≠美国式缩表历史上中国式央行缩表称不上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这一点完全不同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收缩,并不是依据货币政策取向而定。(1)历史上的中国央行缩表时期,对应的是货币政策宽松第一次和第二次缩表时期,均对应了央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且,在第二次期间,央行连续进行了五次降息。(2)历史上的加息周期,并没有伴随央行缩表2007年3月-12月和2010年10月-2011年7月是我国历史上两轮典型的货币紧缩周期。而在这两段时期内,我们均没有观察到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不管是以绝对量还是以同比增速来衡量。而且让人更意外的是,这两轮加息周期反而对应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3、中国式央行缩表并不等于超额准备金下降考察过去两轮缩表时期超额准备金的实际表现,缩表也的确没有导致超额准备金的同步减少。根据我们的估算,第一次和第二次缩表期间超额准备金均是增加,增量分别为7158亿和4033亿。另外,今年2-3月份央行总资产下降幅度超过1万亿,该期间超额准备金也对应着增加。4、中国式央行缩表与银行间流动性关系不明确我们发现,历史上中国式央行缩表期间多数回购利率下行。2011年11月至2月,R001和R007分别变动-14BP和21BP.2015年3月至12月,R001和R007分别下行128BP和220BP.对于这一结果,本质原因是: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影响,是立足到超额准备金这个指标。而历史上两轮缩表时期,均对应着超额准备金增加。因此,缩表与银行间流动性,不管是从逻辑验证角度(超额准备金),还是从最终结果(回购利率)来看,均关系不明确。报告正文:伴随美联储缩表进程提上日程,国内投资者对我国央行缩表的讨论也日益增多。2017年2月和3月,我国央行总资产余额连续两个月下降,降幅超过1万亿,中国央行的缩表似乎已经初现端倪。那中国央行缩表是否会持续?中国式央行缩表又有什么样的内涵?一、中国式央行缩表是不是一种货币政策紧缩?(一)历史上的缩表时期,对应的是货币政策宽松如果我们把总资产余额减少定义为缩表,那中国央行曾经经历过两次缩表:第一次是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第二次是2015年3月至12月。具体来看,第一次缩表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幅度也不大。四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减少大约2500亿。而第二次缩表(2015年)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缩表,2015年3月至12月九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下降超过2.7万亿。细项来看,第一次缩表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减少,而第二次缩表主要对应着国外资产减少,对应的背景是中国外汇占款下降。回顾这两段时间,我国发现我国央行采取的均不是偏紧的货币政策,而是偏宽松的政策取向。第一次和第二次缩表时期,均对应了央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且,在第二次期间,央行连续进行了五次降息。(二)历史上的加息周期,并没有伴随央行缩表2006年以来,我国经历过两轮典型的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多次上调。具体时间点分别是2007年3月-12月、2010年10月-2011年7月。在这两段时期内,均没有观察到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不管是以绝对量还是以同比增速来衡量。以总资产绝对量来看,这两次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均是增加,增幅超过3万亿。以总资产绝对增速来看,这两次期间总资产增速均在上行,上升幅度分别为为6%和2.9%。也即是说,这两轮加息周期反而是对应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总的来说,历史上中国式央行缩表称不上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这一点完全不同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收缩,并不是依据货币政策取向而定。二、中国式央行缩表并不等于超额准备金下降负债方来看,超额准备金是央行报表的重要科目。中国式央行缩表,会不会导致超额准备金也同步减少?导致银行间钱荒的再现?理论上来看,缩表和超额准备金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根据表2,总资产=总负债=货币发行+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超额存款准备金只是央行负债方的科目之一。或者换个说法,理论上央行即可以通过货币发行量的减少达到缩表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等其它科目的减少达到缩表的效果。同时,考察过去两轮缩表时期超额准备金的实际表现,缩表也的确没有导致超额准备金的同步减少。根据我们的估算,第一次和第二次缩表期间超额准备金均是增加,增量分别为7158亿和4033亿。具体来看,第一次缩表时期,由于财政存款投放,因此各级政府在央行的政府存款大量减少,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增加。而第二个时期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则对应着法定存款准备金减少、货币发行减少以及政府存款减少。另外,今年2月至3月,央行总资产下降幅度超过1万亿,该期间超额准备金也对应着增加。不过,考虑到1月底央行曾进行过TLF操作,而该操作对应在央行报表中估计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降低,则近两月超额准备金的增加额估计在4500亿。三、中国式央行缩表与银行间流动性关系不明确银行间回购利率是银行间流动性的主要指征,我们进一步考察央行缩表期间回购利率的走势,寻找央行缩表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式央行缩表期间多数回购利率下行。2011年11月至2月,R001和R007分别变动-14BP和21BP.2015年3月至12月,R001和R007分别下行128BP和220BP.对于这一结果,本质原因是因为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影响,要立足到超额准备金这个指标。而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看到,历史上这两轮缩表时期,均对应的是超额准备金增加。因此,缩表与银行间流动性,不管是从逻辑验证角度(超额准备金),还是从最终结果(回购利率)来看,均关系不明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