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我国出现织造大面积退单的现象

2020-04-20 11:11:00

 

来源:期货日报

近日,在东方纺织城——盛泽,“新单缺失”“订单取消”的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随着海外疫情的不断扩散,3月中旬以来,江浙纺织市场很多外贸企业都遭遇了“订单难”的问题。终端的“订单难”一石激起千层浪,“冻结”的外销下,聚酯产业链面临生死“大考”。除了展开现货自救,利用衍生品工具避险也成为当前聚酯产业链企业突出重围的“救命法宝”。

A 市场变脸订单频频被取消

3月中旬开始,江浙纺织市场很多外贸订单被取消或者半取消。

“目前,盛泽地区很多纺织企业都面临新单缺失订单取消的难题,整体需求不畅是市场发展的最大阻碍。”中国绸都网采编中心主任张强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张强的印象里,往年3—4月都是纺织企业去库存的最佳阶段,内贸春夏面料、外贸秋冬面料订单均会按照前期计划下达,带动市场走货。

“然而,今年3月底时,盛泽一位纺面料负责人就反映订单取消的情况十分严重,他们有一个单量很大的外贸客户,几乎一半的订单都来自这个客户,但最近突然把订单全部取消了。”张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当地另外一家大型染厂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由于外贸订单减少,进仓加工的坯布数量“断崖”式下跌。复工之初,每天坯布进仓100万米,而现在,已经不足40万米。目前,工厂开工率只有1/3,一半工人在轮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国作为纺织品出口大国,外销占纺织需求的四成以上。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外贸订单停摆,纺织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领域,受到的冲击更大。

“很多纺织贸易商的订单都无法正常操作,尤其是外贸订单,因为不满交期延长,订单被取消。”张强表示,随着海外疫情的扩散,我国出现织造大面积退单的现象。

据织造企业反馈,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等)、菲律宾、柬埔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受疫情影响较大,部分订单已经开始生产,但突然接到退单的消息,买方宁愿损失定金也要取消,甚至还有部分已经运出的货品,被野蛮退回或者拒收。3月下旬,一份近400家纺织企业参与的投票中,近九成的企业表示,有客户取消订单。

海外订单大面积叫停后,织造企业出现“订单荒”。根据绸都网下游调研情况,多数企业复工后的手头订单在1个月左右,不少是年前接的订单。3月中旬之后,新单成交一直不理想,有些纺织企业甚至没有开单。

不少织造企业前期手头订单已在4月初执行完毕,开启“无单模式”,还有部分企业的手头订单在4月中旬执行完毕。最近的市场很安静,打样、问价都明显减少。订单减少使得终端成品库存积压,盛泽地区坯布织造库存为41—42天,超过了复工之前的水平。

“受疫情影响,纺织生产与贸易企业也陷入困境。部分企业营业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企业除了应对疫情防控,在资金链与现金流、新订单获取以及产品和服务交付上也存在较大压力。”张强表示,欧美是我国重要的服装面料出口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因为疫情进入一种“自我封锁”状态,不仅抑制了新订单的下达,而且阻碍了已经下达的订单发货。

据一位物流企业负责人介绍,以前,欧洲的货物,空运3—4天就可以完成签收,价格在30元/公斤,现在时间拖长到8—10天,价格要55元/公斤,“到美国也一样,运输时间翻倍,价格翻倍”。

“我们的订单主要发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前期的订单都发货成功了,近期有部分已经取消,尤其是印度,已经封国,基本上没有订单去那边。”一家外贸纺织企业业务员表示。

华南某长丝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外贸订单的30%延期到5月底之前执行,外贸订单的40%直接被取消。“我司外贸长丝占比18%,目前同比去年减少70%。”该负责人坦言,有风险的地区不敢做,因为客户不能及时开证,到货后客户无法提货。

一家拥有400多台织机的企业的销售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公司产品主要发往意大利,近期意大利港口还没有全部停工,还可以清关,但纺织产业链货款回款都被迫推迟、延长。同时,由于运输问题造成订单无法及时到达客户手中,客户也会扣押货款。

事实上,“回款难”也成为当前织造生产与贸易企业的通病。据了解,织造企业目前回款周期在4个月,较之前延长1个月。国内服装厂的欠款已经从2月中旬拖到现在,让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很是焦虑。原本90天的信用证,现在受疫情影响,要求开120天。

可以看到,纯粹做外贸订单的纺织企业3月复工50%,部分小工厂在4月逐步减产停工,个别企业甚至甩卖设备,准备关厂。内外销都有或者内销占比较大的纺织企业部分裁员,仅维持60%—70%的生产负荷。

B 库存高企被迫下调出厂价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由于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市场开始逐步复苏,不少外贸商在海外订单缺乏的情况下,将目光转向国内。

但国内纺织市场规模有限,大量外贸产能回流必然导致“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势必引起低价竞争。尤其是3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导致盛泽地区纺织主要原料涤纶长丝价格较年初的跌幅超过2000元/吨,纺织企业前期生产的面料不断贬值。

“目前,市场主流产品价格均有0.20—0.30元/米的跌幅,部分库存较大的品种,如涤塔夫、春亚纺等,下跌幅度更大。”张强如是说。

“这周,客户打电话来询价的很多,但真的下单的没有几个。现在原料下跌,我们的报价也普遍下调0.20元/米。虽然这些都是高价原料生产的,但我们不得不跌!”一化纤面料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一喷水织造厂负责人也表示,近期订单减少,为了减少库存,已经将产品价格下调0.20—0.30元/米,有些品种甚至低价抛货,以此来缓解库存和资金压力。

记者了解到,近期汇率波动不稳定,纺织老板将结汇也提上日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破7,不少纺织老板抓住这一时机结汇,赚取汇率差。”在张强看来,虽然结汇能为企业带来额外利润,但无法弥补外贸订单缩量和降价带来的损失。“对于纺织企业来说,订单缺失对企业的杀伤力远大于压价等情况,企业接下来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单可做。”他说。

疫情导致终端服装消费受阻,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不畅,市场自下而上需求萎缩成为定局。

据了解,当前,织造企业开机率明显下滑。截至4月9日,江浙织造综合开机率降至五成,较年后高点下降近两成,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三成。

“需求萎缩带来的全产业链负荷下降不可避免,5月,涤纶长丝开工负荷可能在70%以下。”上述长丝企业负责人预计。

终端织造在整个聚酯产业链中充当“下水道”的角色。PTA和乙二醇的终端消费90%以上集中在聚酯环节,其中用于纺织服装的长丝短纤,产能占比约75%。“订单缺乏将导致原料库存积压、成本传递受阻,产业链各环节都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价格全面承压。”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庞春艳表示。

从中国化纤信息网的统计数据看,3月,长丝平均库存水平比春节前上升20多天,达到1个月以上的高位,PTA库存也突破300万吨,处于历史高位水平。此外,乙二醇的港口库存比春节前增加80万吨,且有继续攀升的预期,港口可能再现液化储罐危机。

“当前聚酯产业链最大的困境是库存过高。虽然OPEC+协议减产,织造投机性备货采购热情升温,聚酯库存明显下降,但在需求有效恢复之前,织造的行为不过是进行了库存转移,后续库存仍然难以消化。”海通期货分析师刘思琪表示,聚酯库存只是转移至织造环节,成为原料库存,终端织造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叠加疫情因素,预计产业链整体高库存问题仍未有效化解。

据了解,一方面是库存累积,另一方面是原油价格崩跌,聚酯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均跌出新低。

“由于煤制装置成本不随原油价格变化,在当前现货3300—3500元/吨的价格下,多数成本偏高的煤制乙二醇装置都处于亏损状态。”大地期货分析师蒋硕朋表示。

事实上,煤制乙二醇的成本一直是行业的“神秘地带”,但因技术、原料、辅料、催化剂、产品组成、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差异,煤制乙二醇的成本构成并没有统一口径,其一直带有神秘色彩。

“2019年年初,乙二醇价格跌破4200元/吨,一度引发行业停车潮,当时市场分析,4300元/吨许是煤化工的成本线。”庞春艳表示,但今年乙二醇价格跌破4000元/吨后,煤化工装置开工率依旧较高,直至3月底跌破3000元/吨时,煤化工装置才陆续停车检修,煤制乙二醇成本的“神秘面纱”也在此时被揭开。4月初,煤制乙二醇装置开工率明显下滑。截至4月10日,煤制装置开工率已在43.35%。煤制乙二醇装置大面积减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库存压力。

C 逆境求生寻求衍生品助力

当前,聚酯产业链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现金流的中断。采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因为客户破产,应收账款收不回来,而这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出现资金链断裂。

“现金为王,保住现金流”成为聚酯产业链企业在逆境中可以“活着”的共识。

“为确保现金流的畅通,在现金流预期不足的情况下,要尽力压缩费用支出。另外,外需冲击下,也需要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加大对疫情影响较小国家以及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金石期货投资咨询主管黄李强称,长期来讲,更多的是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国内部分煤制乙二醇企业表示,计划通过技改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对此,上述长丝企业相关负责人也证实,企业现金流很重要,毕竟化纤、纺织是民生必要行业,只要挺过二、三季度,发展前景依然不错。为确保现金流的稳定,该企业利用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了色丝、复合丝的占比。“差异化品种可以有效降低库存,而且客户黏性比较高。”他说。

在“订单荒”的背景下,该企业通过邮寄支援防疫用品、主动承担出口费用的方式,帮助客户挺过难关,使得有多年合作关系的外销客户对企业的订单尽量执行或延期。同时,在政府运输交管相关部门支持下,该企业还采取运费优惠、尽快送货上门等形式补贴客户,防止市场价格下跌后客户毁单。

记者了解到,国家已经开始针对小微企业进行定向降息降准,企业可以以库存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维持现金流,以度过极端行情。

目前,聚酯行业面临成本塌陷、供应过剩和需求下滑“三座大山”,单纯依靠传统现货经营想要避免亏损有很大的难度。事实上,今年以来,部分聚酯产业链企业对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明显增加。

期货工具的出现给聚酯产业链企业提供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极端行情下打破困境。在聚酯产业链中,生产型企业和贸易型企业都可以通过期货或者期权来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当前市场环境下,聚酯原料端价格重心大幅下移,产品价格处于历史新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期现结合策略来对冲风险或者锁定利润。”蒋硕朋介绍说,石脑油加工费处于新低,PX和PTA加工价差自低位走强,乙二醇现金流走高,聚酯现金流相对较高,PTA和乙二醇存在高库存压力,而原油价格波动风险仍属于不确定因素,PTA企业可以买入原料PX,并买入PTA看跌期权,进行保值和利润锁定,而聚酯企业可以买入PTA和乙二醇现货,或者买入期货建立虚拟库存,或者买入原料看涨期权,进行成本锁定。

“就企业而言,期现结合更多可以运用在原料/产品的套保上,随着聚酯产业链上市品种的增多,后期可以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更多的风险锁定操作。”远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烯烃事业部总经理戴煜敏表示,在此轮行情下,国内某生产厂家和贸易商合作,直接在大商所乙二醇期货盘面套保,拓宽销售路径,锁定了加工利润。另外,聚酯工厂在3月30日当周产品销售回暖的情况下,考虑到整体价格较低,也普遍通过PTA现货市场和PTA期货盘面采购,锁定原料端成本。贸易商则结合产品的价格波动,开展了大量的乙二醇期现正套业务,锁定交易利润,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现货价格。

期现结合是实体企业应对行情波动的利器,尤其在本次疫情冲击中,企业利用期货对冲,起到了加速去库存、锁定利润的效果。这一点也令上述长丝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

该企业负责人介绍,2月4日,化纤市场开始恢复现货交易,企业实行优惠促销活动,以低于同行150—200元/吨的价格销售产品,对于提前付款和提前发货的客户还有额外优惠政策,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产品库存。

“1月放假之前,针对原料库存,我们在PTA和乙二醇期货上入手了卖出套保头寸。春节后,当PTA和乙二醇期现价格反弹且超过现货合约价格(合约价格为现货月均价)的时候,积极在期货市场卖空,参与3月交割。”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交割过程中,合同供应商配合公司要求,将原计划发送到公司的合约货直接发送到期货交割仓库,进行异地交割,预留出公司内的仓库库容,防止了产品胀库。

当PTA价格下跌到3650元/吨一线时,很多贸易公司和客户以点价形式向该企业预订产品。“企业收取20%—30%的保证金,同时利用期货做多,锁定加工空间。在3月,同行由于库存压力纷纷降低生产负荷的情况下,我们维持了相对较高的生产负荷,并且没有增加产品库存。”上述负责人称。

与上述长丝企业相似,越来越多的聚酯产业企业参与到期货市场中,通过多样化的策略,在极端行情到来时,更好地规避价格风险、锁定利润。

“这些企业通过购销、基差交易、对冲风险、库存置换、虚拟工厂套利等形式,将现货市场和期货平台有效结合,利用对基差和价格的判断,对原料或产品库存进行保值、锁定加工利润、建立虚拟库存,在当下聚酯行业疲软的背景下,有效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蒋硕朋称。

戴煜敏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疫情确实给聚酯产业链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保存实力、渡过难关是非常重要的。

“对聚酯产业链来讲,产业本身周期性明确。聚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认为,只要熬过冬天,活下来,终能迎来春天。”戴煜敏表示,聚酯大厂的规模化会越来越明显,其将主动往上游产业延伸布局。此外,下游织造长期过剩,库存积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围绕着产能的清退和升级,聚酯产业链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盘。

上述接受采访的人士都认为,经过本轮疫情洗礼,中国的化纤纺织企业基于产业链优势,在期货相关衍生品的助力下,将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而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