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公立医院向“智慧医院”转型的步伐加速

2021-03-29 08:06:00

 

来源:投资者网

公立医院向“智慧医院”转型的步伐正在加速。

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

这一文件旨在明确医院智慧管理各级别实现的功能,指导各地、各医院评估医院智慧管理建设发展现状,建立医院智慧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完善“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的顶层设计。

回顾近三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与运营规范,“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公立医院成本”是主基调,“精细化管理”是高频词汇。与此同时,各级公立医院医疗业务亏损也在不断加剧的现状。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称,不考虑财政补贴收入的情况下,各级公立医院医疗结余整体上均为负值且表现为逐年负增长的发展态势。

这意味着,在政策要求与持续亏损双向压力下,“智慧医院”或许将成为公立医院通往智慧管理、通往现代医院的新途径。

曾经依赖的收入,变成如今的支出

在常人眼中,医院虽然有着不同的级别,但病人数量却一直不愁。高级别医院一号难求、一床难求,如此大的病人流量,医院为什么会亏损?

答案需要追溯很久。在国家医疗体系改革之前,医保基金较为充足时,医院的管理并没有把“精细化”提上重要目标,彼时的医院并不需要精细化到项目级病种级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更没有贯彻全面预算的管理思维和手段。

那时医院的收入模式比较简单,主要利益来自于药品与耗材的加成。药品与耗材价格会随着市场变幻而逐步上涨,进而带动整个医疗行业的收益上涨。这种趋势医院也乐见其成,为药品和耗材买单的是医保和患者,出现经营型压力,解决方式简单而直接:多开药多用耗材,病人多做检查。

在这种背景下的医院没有讨论或探索“精细化管理”的动力。

医保支付制度的逐步铺开,DRG及DIP“预付费制度”推行,“按病种付费”等一系列政策影响,医院的收入增幅受控,乃至整个收入结构都产生了变化。

国家推行“药品零加成”、“耗材零加成”后,药品与耗材的价格波动与医院的收益关联消失,医疗服务收入成为主要来源,但医疗服务的收入并没有多大的涨幅空间,患者单次就医不可能收取双份费用;鼓励患者多次检查的行为也被国家政策所控制;推行按病种付费,一类病症医保支付固定数额,治疗过程中的药品、耗材数量越低,能够计算的收益越多。

医院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由高度依赖药品与耗材加成的收入体系,变成了客观的医疗服务与有效资源管控之间的收支差。医院在有限的收入中,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加强病种成本核算,精准进行成本管控,才能获得合理的收益。

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8〕50号),要求推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健全医院财务资产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优化医院收入结构,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健全完善后勤管理。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通过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提高医疗质量;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率;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待遇,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地见效。

发展方向与绩效考核都已确定,收支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医院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的情况下,医疗结余保持着逐年负增长的态势。面临着这样的亏损,过去的管理经验不再适用。

2020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连发两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1号)与《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0号)。前者要求医院内部控制应当以规范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有序开展为主线,以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的流程管控和制约机制;后者要求医院建立“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对所有经济活动全部纳入管理;实现预算硬约束。

跳出医疗行业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政策要求则很熟悉,是围绕着财经体系的合规性要求和运营效率必须提高。面对新时期、新要求以及过去管理经验之外的新路径,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医院建设

上有政策要求,下有持续亏损,医院如何破局?

信息化是实现破局的支撑手段,同时信息化在我国医院中的建设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三级医院数量已达2895家;《2019-2020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仍有约30%的三级医院基础财务信息化尚未完善。已经建设的财务系统也仍停留在传统以会计记账为核心的管理层面而且局限于事后,亟待进一步升级。二级一级医院的情况就更不乐观。

走好信息化的步伐,才能走更远的智能化、精细化、数据化、协同化道路。目前我国医院实现系统信息化主要路径是同信息化服务商合作。

安徽省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通过与专业信息化服务商——望海康信的合作,实现了集团一本账、资金一个池、预算一张网、绩效一支棒的紧密型集团管控模式。通过创新的财务模式理念为基石,形成以财务共享服务为基础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医院财务组织架构,实现财务工作由“核算型事务”到“价值创造型”的结构性转变。

望海康信不仅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专科专病中也提供数据技术和分析服务,通过对经营数据的挖掘和后续的深入分析,发现某医院小儿骨科在某时间段工作量和收入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亏损较多,而亏损的原因在于外阜患者明显下降。分析后,望海康信建议医院对小儿骨科的发展进行调整:如加大此学科的新技术应用,吸引特殊外阜患者;优化手术诊疗方案降低平均住院日,提升运营效率,最终实现效益平衡。

不同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医院的信息化停留在行政、财务系统的表象阶段,而有些已经深入到具体的临床业务方面,形成了一套医院以价值医疗为导向的运营管理的精细化体系。

望海康信针对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体系构建所研发的产品名为“智慧财务”。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财务实际应用中有两大特点:让管理更轻松和让医院更智慧。

管理更轻松,是以“省事、省力、省心”为目标,依托信息系统无界化的优势,实现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同时以智能控制、智能识别、智能核算、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智慧财务管理体系,将医院内控点融入到系统中进行预警及管控,避免医院资金使用风险,加强资金管控,使医院资金使用合理合规。

让医院更智慧,则是以ODR打造医院智慧运营的基石,通过主数据管理、数据集成、数据仓库建立医院运营管理数据中心,以BI智能分析工具辅助医院智慧决策。ODR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确保数据同源性、一致性、可集成性、可追溯性,在加强医院数据管理的同时,让医院的运营数据“活起来”,为决策管理者提供准确详尽的数据支持。

以某医院为例,通过ODR统一数据支持,能够自动对明细数据进行稽核,并支持约90%的会计凭证自动生成,在传统自动凭证基础上,实现对业务明细的穿透审核,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业务的安全合规性。

智慧财务的技术脉络是“以数据驱动为根、以服务临床为本”。针对医院部分采用第三方系统,造成信息孤岛的情况,望海康信设计并建立运营管理系统集成架构体系,实现多源异构系统的统一集成。也逐步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控制流的“四流合一”。

望海康信董事长段成惠表示:“经过我们多年的服务经验发现,新兴信息技术确实能在医院复杂的场景场地中去适应解决医院运营管理的制度要求。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信息化都关乎医院的持续化经营和合理化运营。当下医改逐步深入,医院面临着政策要求与亏损压力,作为信息化服务商,也深刻感受到了市场对于新技术、新系统、新模式的需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