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能源“双碳”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发布

时间:2022-10-13 10:06:06

 

来源:中国经营网

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明确了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六项重点任务。

该《计划》提出的工作目标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

到2030年,建立起结构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新发布的《计划》内容更加全面且精确,也意味着我们在能源双碳方面,到了可以产业化的阶段,只有产业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出行业标准,前期试点不需要设定明确的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表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记者补充:“我们距离碳中和的实现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时间更加紧迫,从整个大环境来讲,我们面临的挑战比预想的更大。多重压力下,提出标准化也有助于提升节能减排的速度与效率。”

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

9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转型不断向纵深推进,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章建华介绍,在全球能源供需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1亿千瓦。过去十年,我国风光发电装机规模增长了12倍左右,装机总量占全球的38%,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产业链全球领先,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产量。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进展显著,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增强。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较2012年增长4.8亿吨标准煤,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贡献度超过4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6%,十八大以来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结构优化最快的时期。

此次《计划》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从风电光伏标准体系完善行动、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标准示范行动、抽水蓄能专项标准完善和示范行动、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应用实施行动四方面展开非化石能源标准化专项行动。

其中,在完善水电和抽水蓄能相关标准体系方面,《计划》明确表示,将围绕重大水电工程进一步完善升级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推进高水头、大容量水电开发相关技术标准储备,持续完善水电智能建造、信息化和数字化、水电机组设备更新改造、增效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流域梯级综合调度与安全应急、水电可持续发展后评估相关标准制定。完善抽水蓄能及水电梯级融合改造技术标准。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需求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

“最有利的储能形式是抽水蓄能。电力充足的情况下,将多余的水抽上去,等需要时再发电。”刘强告诉记者,中国有大量可以用于抽水蓄能的地形,但蓄能电厂的电价如何计算,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此次《计划》则为该问题的解决释放了一个好的信号。“如果按照一度电多少钱,蓄能电厂会亏损,因为他们作为保障性电力通常不发电,蓄能电厂倾向于按照装机数量结算,所以也需要有一个标准定义。”

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

在刘强看来,“能源安全”是《计划》的重点,在安全的大前提上再进行技术探索。所以该《计划》也针对此前一系列实操中暴露出的能源安全隐患提出了新的标准。

此次《计划》提出,要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等标准。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新型储能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全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

“储能电站会回收利用一些废弃的锂电池进行二次利用,本身具有一定风险,不应该配置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刘强向记者举例说明,2021年4月16日,北京某公司的储能电站施工调试过程中起火。“一般光伏电站不在城市,即使起火爆炸也不会有影响。但城市的储能电站不能用有起火爆炸风险的储能形式。锂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以及后续涉及到的环保问题都需要标准化。”

在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专项行动方面,《计划》提出,将从三方面展开:一是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开展能源产业链分行业碳减排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一批碳减排标准。二是CCUS标准体系完善和示范行动。依托重点CCUS项目,有序开展CCUS、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循环降碳等技术标准研制和示范。三是能源装备碳足迹标准体系完善和试点示范行动。开展能源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体系研究,有序制定分行业典型装备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针对典型能源装备开展试点示范。

马军就该方面标准向记者分析,新能源在发电的过程中,碳排放较少,甚至是零排放。但在新能源设备的生产过程中,排放量却很大。“比如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制造的过程是高耗能、高排放。包括风电机组的生产,本身也会有很多碳排放。另一方面,光伏组件,风电机组退役之后,会形成大量废弃物,有些还含有有害物质,必须进行有效回收和再利用。所以整个能源产业链都需要关注,要迈向绿色低碳的供应链,需要相关的标准支撑。否则将来会造成比较大的环境压力。”

“原来,大家可能会更关注新的技术和设备。但实际上,我们需要配套技术同步推进标准化,这样才能起到更高的效率,真正构建一个最佳路径。标准化本身不仅仅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我们在前期工作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在标准化的过程中一步步克服。”马军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