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深圳卫星产业正在轨道上稳步推进

时间:2022-01-07 10:05:18

 

来源:读创

1月6日,在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微波遥感(SAR)卫星进行研制。按照计划,由该公司负责抓总研制的2颗微波遥感卫星将于2023年发射,最终在2026年完成包括8颗微波遥感卫星的星座建设,彻底解决我国南部区域夏季遥感数据缺失问题,填补我国天基形变测量手段的空白。

在最近一次测试中,亚太星通的技术人员在时速100多公里的车辆上,使用车载终端与距离地球3万多公里的亚太6D卫星“深圳星”进行大带宽极速测试,测得前向速率最高达220Mbps,回传速率也刷新了国内卫星通信行业的记录。

深圳卫星产业,正在轨道上稳步推进。

IT名城升起卫星产业新星

深圳的卫星产业是从一张白纸上擘画出来的。

200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深圳建立航天基地。一年后成立的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是深圳的第一家卫星企业,拉开了深圳卫星产业发展的序幕。

2011年底,深圳东方红研制的第一颗卫星——试验卫星四号按时出厂并顺利升空通过在轨测试。

紧接着,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国内首个批量生产微小卫星星座、深圳首颗出口国际卫星、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这一连串飞出来的第一,见证了深圳东方红在我国微小卫星发展征程中的努力。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深圳东方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20颗不同类型的微小卫星,质量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涵盖技术试验、通信、导航、遥感、大气探测等方向,在微小卫星总体设计、一体化综合电子系统等技术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为什么缺少国家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和资源布局的深圳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卫星产业重镇?

深圳东方红公司董事长胡戈锋认为,深圳发展卫星产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首先是天时,需求侧朝气蓬勃,供给侧渐入佳境。深圳是我国发展最快速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等方面,传统技术手段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应用,要继续高效率高效益解决问题,卫星能够发挥其特殊优势。同时,深圳互联网、金融、通信、海洋、地理信息等行业发展迅猛,对于卫星遥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等均有大量的需求。伴随商业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用高性价比方案提供服务成为可能。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作用,创造了深圳发展卫星产业的良好环境。

其次是地利。深圳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已培育了发达的制造业集群。本地的微电子、机械加工、智能制造、通信、地理信息等产业是商业卫星产业重要的生态要素,在专业卫星企业的牵引下,有利于快速形成要素完备、竞争力强的卫星产业链。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在深圳发展卫星产业,有利于打造深圳国际化名片,助力先行示范区建设。

此外是人和,深圳构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商业融资环境好,卫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意愿强,有利于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深圳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芯片)和卫星应用等环节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如卫星研制领域有深圳东方红,卫星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亚太星通,关键零部件有华大北斗、华信天线、航盛电子等,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还聚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深圳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基础,为卫星研制关键零部件,各类卫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通信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等方面都有领先优势和技术积累,促进卫星数据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应用。除了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城市管理等场景,在智慧海洋领域,深圳正加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海洋电子、海工装备、海洋运输、海洋生物等海洋经济,也为卫星应用提供广阔的行业应用空间。” 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会长张一平说。

集群式发展雏形初显

尽管面临种种不足,但深圳富有前瞻性地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将航空航天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早在2013年,深圳就编制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应用、微小卫星等产业领域,并出台多项政策重点扶持产业发展。自2014年开始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连续7年共安排70亿元扶持未来产业发展,其中就包括航空航天产业。

政策上的提前筹谋,产业上的相互支撑,让深圳卫星产业从无到有,产业脉络不断延伸,从最初深圳东方红一根独苗,深圳卫星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2016年成立的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致力于建设全球覆盖、安全可靠、天地一体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星+”产业集群。

2020年7月发射升空的亚太6D卫星(被命名为“深圳星”)是世界上首颗为移动载体通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使深圳市成为国内唯一拥有Ku频段高通量卫星、第二家拥有同步轨道卫星的城市。

作为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大、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亚太6D卫星的通信容量达50Gbps,是传统卫星的数十倍,现入网飞机、船舶、应急通信车、便携站等各类载体(端站)超过一万个,保障了央视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神舟十二号发射与返回舱着陆、河南洪灾救援等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

除了卫星研制,以通信、导航、遥感等为代表的卫星产业应用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它让茫茫太空中的卫星技术变得触手可及。

据了解,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就包括上游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等基础产品研制、生产及销售环节;中游包括各类终端集成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研制、生产及销售等;下游是基于各种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及运营服务环节。

目前,依托信息技术优势,深圳在卫星导航终端整机研发和生产领域的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囯首位,拥有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环节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深圳生产制造的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全国 4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6 年落户龙岗的华大北斗聚焦北斗卫星导航芯片级核心技术,加快先进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模组等关键器件的研制和产业化,同时大力推动基于芯片级应用解决方案的应用拓展和普及,其研发的多款产品整体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1月6日,记者从华大北斗获悉,自从2017年自主设计研发了全球首颗支持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基带射频一体化高精度芯片后,该公司的芯片产品累计出货量已超过2000万片,大规模应用于各类应用市场中。其中,在大众消费类应用领域里,华大北斗已成为青桔、美团、哈啰等共享单车厂商在新一代高精度定位共享单车应用上的唯一芯片供应商。在智能手机方面,华大北斗携手联想集团,基于自研的双频多系统 SoC 芯片,联合研发并量产了全球首款“双频北斗高精度定位手机”,实现了全球首款国产北斗双频超精准定位智能手机的量产和应用。这是国产北斗双频定位芯片第一次在智能手机领域得到大批量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崛起,基于高精度定位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继手机率先支持双频北斗超精准定位后,各行业、物联网终端及应用也必将迎来全新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终端具备了米级和亚米级定位的能力后,基于位置数据的应用就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功能升级,让手机导航、旅游服务、游戏互动等个人移动互联网应用,及车载设备、穿戴设备、物流跟踪、道路设施,甚至无人机、无人驾驶等面向未来的行业应用中实现精准定位。围绕定位展开的高精度位置服务,也将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发展及智能 IoT应用的必然趋势。”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中亮说。

位于光明区的中集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依托中集集团产业链生态,已经聚集了一批卫星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创新要素,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的办公地址就位于园区内。

张一平告诉记者,2020年10月,中集产城联合航天东方红、华力创通、星联天通、华信天线、航天华拓等近百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同时,顺应国家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规划,聚焦卫星通导遥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精准链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核心产业资源,组建了卫星物联网产业创新研究院。

“协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构建卫星+产业生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孵化培育创新创业。去年还编制了2021年卫星及应用产业白皮书,发布团体标准4项,协助政策的落实部署,精准链接产业资源,做好行业的连接器和产业的加速器。”张一平说。

政策及时雨打造卫星及应用产业高地

伴随“新基建”的深入推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也迎来契机,刺激卫星及应用需求大规模增长。

进入卫星产业新时代,深圳当有新作为。

2021年6月公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重点围绕空间探测、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数字空间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中,“参与国家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研制,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支持高通量卫星宽带通信系统发展”,在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基建方面,提出“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泛在高速网络连通”。

同月,深圳市发改委公布《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从特色应用场景示范、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核心产品及零部件产业化、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六个方面提出了十六条具体措施,构建“卫星+”创新生态,推动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将深圳市打造成为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负责人表示,将借助政策利好,整合卫星产业资源,针对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技术,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平台。建设融合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数据的综合地面关口站与系统,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抢占卫星产业制高点,助推深圳成为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卫星产业科技创新标杆。

2021年12月13日,深圳市发改委对外发布通知,开展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征集工作。这是继《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发布后,深圳在抢抓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机遇,构建“卫星+”创新生态上的最新举措。

通知发布不久,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就利用一周的时间发动和协助企业梳理相关项目填写资料,完成了30多个重点项目的申报,涵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

张一平表示,接下来协会将继续发挥好行业组织的力量和平台的作用,协调专家、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资源,协助各个项目的落地实施,助力企业发展,赋能产业创新。

“作为深圳本地的航天企业,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深圳发展卫星产业的决心和热情。”亚太星通常务副总裁庞立新指出,当前商业航天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急需政策扶持,深圳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方面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加快发展速度、快速形成能力,尽快在全国市场确立竞争优势。

庞立新建议,支持政策除了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引导本地需求端将卫星应用手段“能用尽用”,打通卫星产业供给与本地需求应用场景的交流渠道,促进航天产业和其他产业更紧密的结合,孕育新的产业生态,实现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

“深圳启动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征集工作,又一次向国内相关企业发出了邀请。对亚太星通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后续卫星项目建设与运营,尽早建成我国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全球覆盖的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更好服务深圳海洋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卫星及应用企业向深圳聚集,共同推动卫星好用和易用,进而走入千家万户,加速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庞立新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