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互联网企业要重新洗牌 支付宝微信正面“撕名牌”

2015-07-13 16:58:00

 

来源:

在今后的日子里,阿里与腾讯,这一对彼此熟稔的“老冤家”,必将面临一轮接一轮更加激烈的贴身肉搏。

7月8日,曾被微信红包“偷袭珍珠港”的支付宝,连个招呼都没打,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微信。至此,支付宝与微信开始正面“撕名牌”。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多年相爱相杀的岁月里,阿里与腾讯本身也已慢慢变成自己痛恨的那个“友商”。

支付宝秒变微信

7月8日之前,支付宝是自己;7月8日之后,支付宝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微信。

当天下午,支付宝发布最新9.0版本,除了增加亲情账户、借条、群账户等一系列功能外,还加入了“商家”和“朋友”两个新的一级入口,分别替代“服务窗”与“探索”。其中,新版中与微信相似度极高的“朋友”入口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至此,支付宝正式切入线下生活服务与社交领域。

师夷长技以制夷。外界认为,支付宝的9.0版本像是高度“致敬”微信,“朋友”界面从布局、功能到图标、色调都很神似。或许,连腾讯自己也没想到,阿里会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侵入自己深耕多年的腹地。

“朋友入口的增设是社交强化最直观的表现,颠覆了以往支付宝只能支付的弊端。加入聊天功能,使得支付宝钱包似乎多了一丝活力。聊天窗口更是嵌入其他功能,比如商家推荐,形成了一个关联闭环。特别要注意的是,商家的这个入口,几乎把淘宝生活搬进了支付宝钱包。”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行业观察家如是向新金融记者分析支付宝“朋友”的用意。

业界曾有人把互联网企业做了这样一个高度的概括:百度是智能一切可智能的;腾讯是连接一切可连接的;阿里是商业一切可商业的;360是安全一切可安全的。

今后,这样的局面恐怕要重新洗牌了。

不能忽视的是,支付宝9.0版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借条。由此可以窥见,除了商业一切可商业的外,现在的支付宝正在尝试连接一切可以线上的入口。

回到支付宝copy微信这个事件本身,支付宝像是在跟微信算一笔10年未清的“账”。

事实上,从2003年支付宝诞生的那一天起,无论是推出“赔付”、“快捷支付”还是“余额宝”,腾讯旗下的理财通都处于跟随者的角色,直到微信的横空出世,才让其首次处于领先者地位。2014年春节,腾讯突然上线“微信红包”,马云还特意为此撰文,将此事比喻成“珍珠港偷袭”。而现在新版的支付宝,推出在支付场景基础上的社交,的确是10多年来的首次“反抄”。

不过,支付宝方面似乎很不愿和微信进行比较。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据了解,在支付宝9.0发布会结束之后,接受专访的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支付事业群总裁樊治铭这样总结新版支付宝与微信的不同。

樊治铭强调,支付宝加入“朋友”功能,引入沟通场景并非要做社交,更不是要做一个聊天工具,“支付宝将为人们打造全新的场景关系链,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对于支付宝“抄了还不承认”的高傲态度,微信团队似乎很大度。

微信支付产品策划张文鹏对支付宝9.0版本的观点有三句话:“支付宝9.0走的是在场景中完成支付的思路,这是很正确的;除了IM功能外,还增加了其他很多细节,可以从中体会到友商的意图;客户端交互和设计上的粗暴显得没有诚意。”另外,他表示“这是一个多维度竞争的市场,广大用户和行业发展会给出答案”。

而近日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则表示,腾讯是秉承开放平台的宗旨,所以微信是不怕抄的,而且对微信产品的各种学习行为是抱着“欢迎抄”和“一定要抄”的态度的。但目前,腾讯官方还没有对“友商”的支付宝9.0版本予以任何评论。

支付宝让社交通讯“变天”了,微信下一步将如何行走也成了热议的话题。新金融记者就此询问腾讯相关负责人,但截稿前未能予以回复。

阿里的社交梦

在这个沉闷的夏天,支付宝9.0版本让互联网行业欢乐了起来。甚至有人开玩笑:微信团队到“友商”那里接了私活。

与此同时,去年3月份的传言又开始汹涌起来。

当时,一封来自手机淘宝内部的邮件被泄露,这封邮件的内容是微信之父张小龙转投阿里的信息,阿里的HR在邮件中说:“这事儿年前就在争取,年都没过好,一致都在忐忑,欢迎张小龙加入阿里,今儿露个脸。工作这么多年,保养得这么好,还一直单身,多让人生气啊。”

但这则消息在随后的7小时内被迅速删除,各大网站也均删帖。

而腾讯微信团队微博则立即表示“小龙正在广州塔下边喝龙井,边翻阅他的传闻”。言下之意是张小龙离职的传闻子虚乌有。

过去的数十年里,在资本的推动下,这种猜不透的“抢人”故事是经常上演的桥段。可就在阿里和腾讯胶着的当口,张小龙被传“投敌”,则显得意味深长。

首先,张小龙之于微信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从2010年11月立项,到2011年1月21日发布第一个版本开始,微信以每个月更新一个版本的速度将风头正劲的新浪微博拉下宝座,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最火爆的沟通工具。

也正是由于微信的崛起,上文邮件中提及的那个“保养得非常好”的单身年轻人才得以走上前台,他就是张小龙。实际上,出生于1969年的张小龙,在研究出微信的那一年已经42岁了,之前的5年时光一直在带领QQ邮箱团队。

在过去短短的四年时光里,微信用户从开始的100万,到2011年底突破3000万,到2012年突破2亿,到2013年达到顶峰,即当前的近6亿用户,这个数字疯涨的过程肯定了张小龙对于微信未来的判断,也体现了马化腾在内的腾讯高层方面的支持。

而这些,正是天生就缺少社交基因的阿里做梦都想得到的。

“今天,天气变了,企鹅走出南极洲了,他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他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该砸的就砸,该摔的狠狠地摔。”2013年10月,马云再也憋不住了,在阿里论坛内部发出了杀气腾腾的“号召令”,向腾讯正面宣战。

马云的“杀气”源自于自家刚上线的社交工具“来往”给出的底气。

彼时,马云甚至不惜用铁腕方式推广“来往”:阿里内部员工必须使用“来往”且外部好友数量必须大于100人,否则没有红包.

在这场赶鸭子上架般的战役中,阿里员工向发展下线一样四处拉朋友加入“来往”。一些阿里员工在“来往”上免费提供法律资讯、营销资讯、淘宝店铺诊断等服务,半夜陪聊到两三点,成了互联网行业的笑谈。

即便从上到下如此铺地皮式的推广,“来往”仍然没能有所起色。

在iOS的版本上,“来往”最近的一次更新是今年4月3日,新增的两个功能,显得有些鸡肋。现在,就连阿里自己都已经很少再提及这款产品。

“来往梦”破灭之后,阿里集团前CEO陆兆禧却表示,“来往有教训,但是这属于战术试错,推出来往,阿里培养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人才,提高了战斗力。”

果然,不肯认输的阿里,在社交方面又有了新话题。

去年5月,阿里上线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社交工具“钉钉”。不过,从目前来看,“钉钉”似乎还未曾在社交这片海洋中,激起过什么涟漪。

其实,阿里一直在做社交方面的尝试,包括早期的淘江湖、旺信等等。在做“来往”的同时,阿里还在孵化另一款名叫“湖畔”的话题聚合产品,但后来也不了了之,甚至没有推向受众。

在社交方面先天不足的阿里,无奈最终只能靠“买买买”。

陌陌上市提交的材料中显示,阿里曾在2012年7月和2013年10月参与了陌陌的两次融资。在陌陌登录纳斯达克之后,阿里持股21%,是最大的机构股东。

同时,阿里也将手伸向了海外。2014年3月,阿里花2.5亿美金投资美国的社交软件Tango,2015年3月,阿里向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注资2亿美金。坊间更有传闻称阿里不断接洽,希望投资日本的社交应用line.

遗憾的是,买来的这些社交工具,目前加在一起也无法与腾讯的一个微信抗衡。

相爱相杀多年

阿里身后的名牌是“购物”,腾讯身后的名牌则是“社交”。换句话说,阿里掌握的是企业和人的关系,腾讯掌握的则是人和人的关系。

阿里与腾讯,都是靠各自身后名牌上的那两个字起家。不知从何时起,烂熟于心的发展路数,让各自都觉得腻了。尽管“友商”时常让自己恨得牙根直痒,但在商海利益至上的原则下,也只能硬着头皮把自己变成敌人的模样。并且,无数的企业都在这种状态中煎熬与胶着。

阿里和腾讯相爱相杀的历史,就颇具代表性。

阿里系的淘宝在电商领域独占鳌头,而缺少电子商务基因的腾讯,曾一路试图用拍拍网、QQ商城、易迅网在电商领域进攻阿里,意欲在电商领域抢食阿里的份额。无奈因为电商行业本身重人力运营的特性,腾讯在这方面并没有天分。

在几年的尝试无果之后,腾讯只能无奈地将拍拍网、QQ商城、易迅网三者一并交给更专业的京东。

与此同时,微信支付和商业超市的合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几乎与沃尔玛宣布与支付宝联姻的同时,微信支付就在北京各大超市大派红包吸引消费者。有关信息显示,目前仅在北京地区,微信支付就已经与711、好邻居、京客隆、机场航城零售店铺等展开合作。

可即便如此,人们提到腾讯,仍然不会觉得它是一个做电子商务的互联网企业。

至于阿里一直想实现自己的“社交梦”,已不需再赘述。

此外,“相杀”的桥段还有微信与支付宝的数度互相屏蔽和今年春节期间令人难忘的红包大战。

在“相杀”的主旋律之下,阿里与腾讯之间偶尔也会出现暖意融融的“相爱”变奏曲。比如,马云和马化腾合伙卖保险;滴滴和快的在经过激烈的各自跑马圈地后,突然合为一体;腾讯虽然投资了京东,却出人意料地跑到天猫那里开了一家旗舰店,卖起了血糖仪、随身WiFi和QQ公仔等腾讯旗下的智能数码产品。

在如此紧张的节奏中,双方财报的数字也在你追我赶。

去年,阿里的总收入为708亿元,相较上年增长44%,净利润269.94亿元,较上年增长22.37%。而腾讯的总收入为789.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净利润238.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

在今后的日子里,阿里与腾讯,这一对彼此熟稔的“老冤家”,必将面临一轮接一轮更加激烈的贴身肉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