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证监会、央行连续打出八张王牌 伤害值太大

2016-06-23 14:52:00

 

来源:

监管风暴来了!近日来,证监会动作连连,每一条都是重磅级消息,核查重组、规范借壳、调查中介、IPO……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会对A股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监管风暴来了!

近日来,证监会动作连连,每一条都是重磅级消息,核查重组、规范借壳、调查中介、IPO……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会对A股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核查并购重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2日报道,经多方求证,昨晚市场热传的“证监会将抽调近1000名会计师对当前在会的所有并购重组项目进行复核”的消息基本属实,不过抽查会计师的数量有点“离谱”。

该媒体今日另一报道称,证监会已启动对并购重组的调查,对已完成的并购重组未实现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称:“这次是针对重组后没有完成业绩对赌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今年监管的重点就是并购重组。”

深圳某券商投行负责人称,证监会此次核查的重点是查商誉过高的轻资产类公司,包括一些热门的虚拟经济,比如影视、VR、类金融、机器人、游戏等。这类资产估值高、承诺高,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

早在上个月,财新报道称,证监会已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二、规范借壳上市

本月17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也是继2014年11月之后的又一次修改。

由于IPO排队时间较长,一批“红筹”企业谋求从境外退市后回归A股市场,“壳”资源稀缺,炒作升温,再度引起市场热议。

证监会称,这些都对监管机制提出挑战。本次修订旨在给“炒壳”降温,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继续支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规则完善后,炒卖“伪壳”、“垃圾壳”的牟利空间将大幅压缩,有利于上市公司通过正常的并购重组提高质量、推动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同时,规则提高了“借壳”门槛和“卖壳”成本,有助于强化退市制度刚性,缓解“退市难”的局面,有利于股市上“僵尸企业”的清理,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

受此影响,20日A股盘中ST板块出现跌停潮:

三、首次公布IPO终止审查名单

17日,证监会公布了今年1-5月发行人主动撤回IPO发行申请、证监会终止审查的17家企业名单,及证监会在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这是证监会首次专门集中公布终止企业IPO审查的有关情况。

据了解,本次公布的17家终止审查企业,多数是由于存在影响发行条件的具体事项而主动申请撤回,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部分股东、董事受让股份的资金来源不清,股权权属不清晰;

二是收入、利润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变化趋势不一致且披露理由不充分;

三是报告期业绩大幅下滑,少数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四是大额资金周转、资金往来行为未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信息披露不完整;

五是申请文件出现多处业务数据差异和差错,信息披露不一致等。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将从严审查从严把关,把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挡在IPO之外,保荐机构不审慎采取职责,不主动撤回,带病申报,意图博弈过关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四、打击中介机构违规

自5月以来,监管部门就对投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市场中介机构频出重拳。

5月13日,证监会决定对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瑞华会计师事务所、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辽宁元正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中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立案调查的行政执法程序。而这6家中介机构,在市场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规模。这也是证监会首次集中专门对审计、评估机构部署开展稽查执法力度。

6月13日,兴业证券发布公告表示,2016年6月12日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兴业证券称,欣泰电气因虚假陈述行为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公司作为保荐机构涉嫌未按规定履行法定职责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兴业证券20家A股IPO、3家新三板、20家定增、10余家待审并购重组,近60家企业因此遭受牵连。

6月21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券商内部下发通知,内容为证监会办公厅受理处已停止接收西南证券、兴业证券、北京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北京东易律师事务所中介机构的材料。涉及到以上中介机构的在审项目中止,批文停发。有券商人士表示,西南证券也将很快被立案,此前兴业证券已经因IPO造假门被立案调查。

债市也未能幸免。同样是6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因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在“云峰20亿元债券违约事件”中未尽职责,不配合调查,对该所发出公开谴责处分,并作出暂停相关业务一年的处罚。

消息人士表示,这样的检查并不会“一阵风”,而是将呈现出常态化。

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之路势在必行!

央行连发“王牌”,谁敢剪中国的羊毛?

央行最近动作频频,连发数张“王牌”,其中两个举动让整个市场炸了

一是将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可考虑推出可转换股票存托凭证,并“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二是推动境内外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试点。

央行这些举动意味着:宝马公司可以在A股交易,中国股民可以自由交易Google股票,这也许不再是空谈。

我相信央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实现的可能性有多高呢?

国际板,那是A股的一个噩梦,一段痛史。

熟悉中国股市历史的人都知道,2009年到2013年前后,上交所曾经想搞“国际板”,试图通过引进国外上市公司的方式,巩固其国内股市的老大地位。但上交所“携洋人以自重”的动议一出,就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在国内融资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让外国大企业来中国股市“割韭菜”,享受A股的高估值、高溢价,国际板理所当然被国内股民抵制。有段时间,只要证监会或者上交所提到国际板,深沪股市就以大跌来抗议。最后,设立国际板的事情终于不了了之。

因此,许多股民看到这个消息是很恐慌的,本身A股的新股就如潮水般,如今还要考虑推出CDR来吸引外国公司境内发行股票,好可怕啊!

那么,央行会“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吗?

想一想吧,中国为什么冲击MSCI失败,还不是因为中国股市机制不健全,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程度不够。这个A股开放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的,要慢慢来。如果强行打了鸡血,一下敞开大门欢迎海外投资者,这不太现实啊。

具体点说,就是现在时机不成熟。刚刚上证指数失守2800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允许让外国公司到A股上市呢?想想在证监会门口排队等上市的那些民营企业吧,他们都等了N年了,等得花儿都谢了,也还在排队中。中国民企上市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外资公司在中国发行股票的事情还是缓一缓吧。

那么,央行此时表态有何寓意呢?

因为人民币纳入SDR有一个预备期,换句话说,去年11月30日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为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但需要观察10个月时间,到2016年10月1日才能正式纳入。央行在报告中大概是想给出一个愿景吧。为了人民币国际化,为了跟国际市场接轨,总是要表现一下姿态的。

央行放出来的这个消息,会对中国股市造成什么影响?

市场不必过于担忧这一消息所带来的“威力”。从以往的改革进度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这不仅要看政府部门间的配合效率,也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时机变化。所以,无需将这一政策看作是洪水猛兽,认为外国人马上就要来剪中国股市的羊毛。

此外,即便中国放开了这些政策,允许外国企业来境内发行股票并推出CDR,也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有一大波外国企业愿意来中国“割韭菜”,这毕竟需要中国关于CDR法律管辖权的确认、汇兑自由、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定价和使用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配合,外国企业的进入也会相对谨慎一些。

盘点央行最近亮出了那些大招:

央行将“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30万元”的内容,修改为“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20万元”。

什么是大额存单?是由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个人、企业等发行的一种大额存款凭证,比同期限定期存款有更高的利率,大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左右。在到期之前可以转让,也可以抵押。换句话说,它不仅比定期存款利率高,还有流动性,变现能力强。

央行为什么这么干?分析称,在美元加息之年,中国吸取了去年股灾和今年年初“股汇双杀”的教训,开始抑制资产泡沫。

主要手段有两个:第一,砸烂各种“赌场”,比如疯狂的债市、期市等;第二,防止热钱聚集、结盟,比如清理整顿P2P和私募基金等。其最终目标是,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降低市场中的真实利率。在这种背景下,要给热钱出路。股市不温不火,债市、期货市场降温,大额存单就登场了。

大额存单可以吸引各种热钱,包括银行的理财资金,解决理财资金暴增和由此带来风险问题。

降低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仅可以给热钱一个去向,还可以降低市场中的利率水平,让市场变得更加有序。

央行还有一个大招,决定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准备金。啥意思?

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吸收储户存款,然后放贷,赚取利息差。为了防范风险,央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按照比例缴存准备金。如果准备金率是17.5%,那么一家银行如果吸收了100亿存款,就需要拿出17.5亿放在央行,相当于被冻结了。当然,央行会多少给点利息。

以前考核准备金的时候,采用的是“时点法”,比如季度末考核的时候,就看3月31日或者6月30日的数据,分子就是这家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分母就是这家银行的存款余额,算出的数据,必须大于等于当时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

“时点法”考核带来一大漏洞,大家都可以在期末操纵数据。希望业绩好看,不在乎多交准备金的,就冲存款数字;不想多交准备金的,则可以在最后一天把存款转移出去。这样,每到月末、季度末、年末就带来存款大搬家,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

对于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境外银行来说,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的时候,也可以抓住时点法考核的漏洞,吸收或者释放人民币存款。

最典型的是今年3月31日,香港人民币隔夜拆息爆出惊人的数字:-3.725%。换句话说,3月31日那天,香港相关银行都在到处央告:求求你了,替我拿着这笔人民币吧,一天就行,我给你钱,同时给你倒贴利息!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把3月31日存款基数降低下来,就可以少交存款准备金。

央行的这项改革,是把分母部分从时点法变成了平均法考核。这样改下来,就可以避免一些银行转移存款而少交准备金,总之是平滑资金的流动,减少人为操纵,能够减少在美元加息、人民币有贬值压力的背景下,人民币离岸汇率的异常波动。可以理解为,应对美元加息做准备。

我们来总结一下,看看证监会和央妈最近都干了啥?

证监会:

一、核查并购重组

二、规范借壳上市

三、首次公布IPO终止审查名单

四、打击中介机构违规

一、将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可考虑推出可转换股票存托凭证,并“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二、推动境内外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试点。

三、央行将“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30万元”的内容,修改为“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20万元”。

四、决定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准备金。

这一轮下来,杀伤力确实很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