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银行大佬激辩金融突围路: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未来在哪里?

2016-07-08 11:48:00

 

来源: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 息差空间收窄、不良吞噬盈利,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令中国银行业的前景晦暗不明,加之近期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的侵扰,商业银行如何在多重困境中突围,成为银行业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7月7日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银行界大佬们就“银行未来的转型与突围”这一主题展开激烈讨论,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未来在哪里?

【逆境】邵平:银行业现在“腹背受敌”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用“腹背受敌”和“惊心动魄”形容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银行业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从2013年3季度开始,银行告别了多年不良的“双降”态势,不良率和不良额大幅回升。英国脱欧及其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让整个世界错愕不已。最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新增信贷的投向上也面临“资产荒”的问题,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

在他看来,若从短期的焦虑中抽离出来,会发现其背后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金融景气度与经济周期高度一致,银行利润的波动更高于经济的波幅,这是无法回避的长期规律。银行需要认清这一规律,敬畏这一规律,回归到合理的增长目标上来。”他指出,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长周期的考验,才会真正塑造出兼具“道”和“术”的银行家,也将使我们看到银行家精神的回归。

【困局】刘晓春:集团企业风险评估的新问题

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指出,银行业的发展背景与原来不同了,10年以前的企业基本上是单个企业为主,现在很多都是集团性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商业模式已并非简单的采购、生产、销售,上下游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个买卖关系,可能是相互穿插的,这给我们带来如何评估当中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显然不可能用原来大批量、标准化发放贷款的方式,而是要去研究当中机会。”他说道。

【战略】董建岳:以“普惠”应对结构性挑战

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表示,普惠金融的内涵远不止“扶贫”、“三农”等关键词,尤其在银行业转型和突围的关键阶段,普惠金融不仅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尽义务,也是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董建岳指出,银行业目前存在这“部分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与“普惠金融潜力空间巨大”并存的状况。“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不是绝对化的,而是结构性的”,他指出,我国“金融机构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不足10%,远低于20国集团平均水平”的现实,体现了更为有效完善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需社会各界共同构建的必要性。

【坚守】杨凯生:提倡金融创新必坚守金融本质“我在反复地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知识更新的节奏赶得上快速变革的金融实践,”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杨凯生近年来无不在反思金融业、银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我确实感到提倡金融创新必须和坚守金融的本质结合起来,鼓励金融创新必须和加强金融监管结合起来。”

面对当下被频频提及的金融创新所引发的风险问题,杨凯生表示,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文明保守力量的。这种文明的保守指的是在开拓创新的同时,不忘却传承和坚守;既对任何新事物时刻保持敏感和抱有热情,同时又不至于陷入对新名词新术语的简单崇拜和盲目跟风。这种文明保守的存在会减少试错的成本,会有助于及时校正进步的路径。

【潜力】牛锡明:个人金融领域潜力十分巨大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指出,在新的转型发展期,银行特别要重视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错配,这一错配往往使我们只看到利润而忽视了风险。

“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就增加,但3年后才会出现风险,5年后不良贷款会增加,7年后会形成损失。”牛锡明认为,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并没有到底,风险并没有完全释放,现在正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时期,谁风险管理得好,资产质量稳定,谁就是赢家。

牛锡明提到,银行转型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银行支持产业向西部转移,可以带动西部金融业的发展。同时,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业还需要大发展,投资空间巨大。”

另外,牛锡明认为,个人金融领域潜力十分巨大,个人居民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不存在降杠杆的问题,随着中产阶层的形成,财富管理银行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谏言】田国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转型突破的四个着力点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银行经营压力日益严峻,但同时也正面临国际化的重大机遇和转型。“银行业面对30年未有之三大机遇,”对此他建议,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转型突破的四个着力点:

1、服务国家战略,适应大国崛起的跨境金融需求。跨国银行的兴起多与大国的崛起相伴相生,中国银行业要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助推发展中大国在全球的崛起,稳步推进机构的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以及人员的国际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形成国际化发展的梯队。中国银行业要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跨越,并不意味着所有银行都要走出去,实际上国际化并不是都设了机构就叫国际化,要解决的有一个国际化的思维、理念,实际上大家攥成拳头优势互补之后共同拓展一个市场。要坚持差异化的发展之路,避免过度竞争。

3、理性安排推进的节奏,保证国际化业务稳健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经验看,国际化发展会出现周期化的波动,与本土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互溢效应,可能会对银行经营形成巨大的冲击。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应充分评估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自身实力的因素,理性地安排推进节奏,走稳健发展之路。

4、加强能力建设,各方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我国银行业要走出去,并且立得住,成为境外市场的主流银行,自身能力建设是关键。其中运营管理能力要求国际化经营管理链条和半径长、文化跨度大、管理难度高,中国银行业需从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方面将全球集约化管理落到实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