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成了历次国企改革头上的紧箍咒

2016-08-19 11:50:00

 

来源:

国企员工持股改革的重点,在于找到“激励员工”和“保全国有资产,严防利益输送”之间的平衡。上世纪9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一些简单粗暴的变卖手法,让一些国企转眼间从公有变成了私营,一直为人诟病。“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成了历次国企改革头上的紧箍咒。

昨天,国资委下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意见》),对国企员工持股试点的关键事项作出详细要求。《意见》严格限制试点企业数量,并将持股员工圈限为直接影响企业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且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总股本的30%,单一持股比例不超过1%。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侠客岛评论称,这一份“小心翼翼”且事无巨细的《意见》,规定的入股方式为员工出资,希望员工和公司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但员工看好企业发展愿意入股,而企业的未来收益又确实可期的“你情我愿”,其实并不容易碰到。

异常小心的《意见》全文六次出现“严格”字眼,试点的国有控股企业限定为资产规模不大、从业人员不多,管理层级少、业务种类较为单一。而且不是全员持股,不是平均持股,也不是经营层持股,而是骨干持股。从持股比例上看,也严格限制在“员工持股”而非“员工控股”。

而另一方面,改革又希望能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来守住国企。《意见》要求员工入股应主要以货币出资,并按约定及时足额缴纳。侠客岛担心员工和企业“你情我愿”的美好愿景或难碰到,还援引一位国企骨干的评论:“那我为什么不拿这笔钱去自己买股票或者买个房子呢?”

侠客岛文章指出,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试水员工持股,对于效益差的国企并没有多少助益,而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国企来说,会是个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机会。

尽管国企试水员工控股远非“激励”二字这么简单,拯救国企也不能只是一份“小心翼翼”的《意见》。

侠客岛同时也提出,促改革和防流失在原则上是不矛盾的。既然要改,要活力,要保值增值,就容易增加不确定性与风险。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哪有只赚不赔的买卖?有的国企老总为了一味保值与稳定,宁愿少改,甚至不改。

国资流失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经营者主观意志造成流失或者直接侵吞资产、利益输送,相对好界定。那么由于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市场策略变化而带来的亏损算流失吗?为远期目标蓄力而造成的短期亏损算流失吗?

说到底,改革还是一个配套工程,最重要的还是要打消改革者的心理顾虑。如果国资流失缺少确定的标准,对于经营者也缺乏容错的机制与空间,这么下来,谁还愿意揽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