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2017-2021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2016-12-09 14:52:00

 

来源:中投投资咨询网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6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

2016年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坚持改革引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2.5%等目标。《规划》还将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传媒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彩票作为发展的重点行业。并将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鼓励发展职业联盟。

(二)发展前景大

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育服务的重要平台,它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按照2013年底全国总人口13.61亿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锻炼人口达到5亿”、“5万亿产业规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等任务,意味着我国体育场馆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三)PPP模式

PPP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有效吸引社会资金;二是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速度,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场馆等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三是应用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高效的管理方式,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效率;四是使体育场馆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二、不利因素

(一)建设脱离需求

从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来看,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确实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一个难题。场馆的大量建设、长期闲置与老百姓(603883)健身场地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各城市的体育中心大多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建设,而没有针对当地需求来予以整体设计、规划,这使得场馆与真正的使用需求脱节,与城市生活、产业发展脱节。

同时,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往往被看作是政府的政绩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的问题突出,过度的将外观凌驾于功能之上,投资巨大。而一些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也使得已经建成的体育场馆无法重复利用,继而造成了场馆的长期闲置。

(二)馆内设施落后

随着人们对于体育需求的日益提升,许多体育场馆内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形式不是十分的乐观,在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上相对落后。

(三)地区分布不均

由于经济因素等诸多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首先,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不够,体育场馆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导致了体育场馆的效用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其次,受地区气候和其人们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建设有所不同,我国的一些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热,人们不乐于参与室外活动,导致了这些地区室外体育场馆建设力度不够。

市场规模预测

中投产业研究院预计,2017年中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将达到15.81个,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16%,2021年中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将达到20.08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