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上市公司万亿理财盛宴:涉及资金1.07万亿元

2017-02-09 10:10:00

 

来源:

有关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再一次被置于风口浪尖。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共有89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涉及资金1.07万亿元。其中中国神华、新湖中宝和温氏股份位居前三,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分别达到310亿元、277.2亿元和254.1亿元。

其实,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只是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冰山一角,投资于信托和资管计划、定向增发和并购也是其实现收益最大化的途径。市场化投资行为本无可厚非,但要甄别资金来源,是来自于自有资金还是募集资金。如果是后者,可能就触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问题了。

上市公司万亿投资理财

数据还显示,2016年,超过六成上市公司不止一次购买理财产品,9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次数在百次以上,其中二六三、恒生电子和建研集团的次数超过200次。从购买产品的类型来看,多数公司选择了保本型产品,产品收益多数集中在2.5%到4.5%之间。

对于上市公司万亿元投资于银行理财的行为,业内并不为奇。一位大行资管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属于正常行为,上市公司本身可以投资银行理财,需在投资前公告披露。作为流动性的管理手段,收益比银行定期、活期存款利息高,但本质上没有区别。”

并非违规的理财投资行为,可以说是上市公司、银行“两厢情愿”。上述资管人士表示,一方面,公司在银行开户,银行熟知其账户资金情况,可根据公司财务状况主动营销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也可以定制专户类理财产品;另一方面,从公司角度看,财务部门有义务对闲置资金进行管理投资,对经济行为进行更好的管理,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事实上,相对于个人客户占据着银行理财的半壁江山,机构类客户在26万亿元规模的银行资管市场中占比约三分之一。中债登《中国银行业银行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一般个人类产品存续余额为12.7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的48.38%;机构专属类产品存续余额为7.6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的29.25%。

当然这7.69万亿元的机构专户中,不仅涉及上市公司的理财资金,还潜伏着公募基金、私募、非上市企业等各路资本。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1万亿元的理财资金在近30万亿元的理财市场版图中并不十分显著。

不过,除了利用闲置资金投资于银行理财,银行通过表外理财为企业融资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一位私募公司投资总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银行有放贷需求,但囿于政策和资本约束限制,比如不能直接给开发商放贷款,而是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发起成立理财计划,由上市公司购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用于房地产商融资,实际上利用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融资中比较普遍。当然这一“潜规则”可能不在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范围之中。

募集资金比例达56.6%

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动力下,除了万亿逐鹿银行理财之外,上市公司通过投资信托、资管计划赚取固定收益,通过定增和并购获得股权收益,都隐藏在私募市场之中。

对于上市公司资产配置领域,上述私募投资总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般上市公司业绩比较好,主营业务不需要资金投入,公司闲置资金往往通过投资和并购来实现收益最大化。主要有三种常规投资途径:其一是配置银行理财,理财产品期限灵活,流动性高;其二是投资于信托和资管计划,投资期限较长,安全性高,一般央企和国企类上市公司追求稳健收益,对这两类投资偏好较强;其三是定向增发,通过私募股权投资于一级半市场,一般可获取年化20%的超额收益。上述三种资产配置比重各在30%左右。

一个尤其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资手段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和并购。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告,1.07万亿的理财资金中,除了自有资金之外,来源于募集资金的比例达到56.6%,占比超过一半。

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表示,上市公司可能本身有特定目的投资,存在投资短期的管理需求,但是也不排除圈钱进行套利的可能性。尽管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有限制,定增有特定目的属性,但也要加强再融资的监管。

事实上,监管层近期表态再融资已传递出更严苛的信号。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1月20日指出,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存在问题,表现在部分公司过度融资、结构不合理。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证监会方面表示,现行的再融资制度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今超过10年,所以有必要进行评估、优化、调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