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上市公司频现“清仓式”减持 负面反应影响市场

2017-03-03 10:25:00

 

来源:

摘要

近期,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已经成为监管与舆论的焦点。单笔过亿元的大额减持,“清仓式”减持频出,对A股市场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分析认为,进一步完善规范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减持行为已经势在必行。

2月24日,山东钢铁公告,天弘基金管理的天弘平安长江1号资管计划于2月23日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出售公司共计4.21亿股,减持比例为公司总股本的4.99%。近期,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已经成为监管与舆论的焦点。单笔过亿元的大额减持,“清仓式”减持频出,对A股市场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分析认为,进一步完善规范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减持行为已经势在必行。

大股东“清仓式”减持频现

股东减持,特别是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一直是困扰A股市场的一个“痼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A股总共有超过1千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进行了减持行动,所涉及股票规模高达197.4亿股,参考市值共计3030.43亿元。其中不乏一些频繁减持、“精准”减持、“清仓式”减持的行为。去年有338位股东持股数已变为零,实现“清仓式”减持。

再把时间转到今年,2017年以来,A股市场先后有581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关键股东的股份变化,其中,整体呈现为净减持方向的就达325家,这325家上市公司的净减持金额达到320.33亿元。从减持规模来看,净减持参考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就有71家,世纪游轮、山东钢铁和同力水泥的净减持金额分别达38.03亿元、18.00亿元和14.50亿元,位居前三位。

负面反应影响市场

按道理说,依法合规减持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但是“清仓式”减持频现对A股市场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过程中涉嫌信息披露虚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甚至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市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些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在利空消息发布之前减持,或在高送转后减持。这些减持行为既让市场不断“失血”,承受压力,也可能涉及违规,扰乱了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甚至是实际控制人频繁减持尤其是“清仓式”减持,至少可以说明他们认为公司目前的股价已经高估,或者并不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当大股东甚至公司的创始人开始对旗下的企业“用脚投票”时,又怎能挽留住普通投资者的信心呢?而大股东减持引起的负面效应不仅仅是造成公司股价下跌,更会冲击人们对整个股票市场的信心,甚至连IPO都会被打上重重的“圈钱套利”标签。

此外,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实际上恶化了资本脱实向虚的生态状况。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将财富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亦或是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财富迅速增值的机会,但很多大股东减持套现后不愿再从事实业,这无疑会让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的风险。”

完善规范势在必行

眼下,我国对大股东持股有相应的限售安排,在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中都有提及。2016年1月7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对减持作了进一步规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股东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轻松绕过“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等监管规定,在短期内大幅减持,甚至抛售到一股不剩。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辉认为,目前重要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存在的问题是制度不够完备、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存在内幕交易。在大股东减持问题上,需要梳理法规,引导大股东成为长期投资者,坚守价值投资,适时适度合法合规增持和减持。

当然,要制止恶意减持套现行为,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是必须的。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减持行为本无可厚非,但若存在违规减持,则可能损害其他公众股东合法权益。对于这种行为,监管部门应严厉查处、绝不姑息。一方面可以考虑增设特殊门槛,如征收高额利得税或者划拨养老金,比例可以达到50%至70%;另一方面可规定大股东的“清仓式”减持必须向其他股东支付对价。对大股东减持过程中涉嫌信息披露虚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必须以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的手段予以强势打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