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降准宣布后市场资金面反而持续紧张 根源是银行缺钱

2018-04-26 09:10:00

 

来源:北京商报

在央行4月17日宣布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后,市场资金面反而持续紧张,4月24日1天期隔夜国债逆回购盘中一度升破10%,2-7天期品种利率均维持6%以上,多家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也在近期“加价”。所有的表现都指向一个根源:银行缺钱。业内人士认为,资金面紧张情况未来可能会得到缓解,但真正有效的方式还需要等待资管新规落地,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谨慎降准难解渴

“降准”已经愈发不是“漫溉全市场”的一个代名词,央行近一年来的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都明显定向和精准化。继1月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后,4月17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本次降准1个百分点的幅度高于以往经常采用的0.5个百分点,但在降准消息公布后的几天内,市场利率却反常地一路走高。至4月23日的4个工作日内,上交所国债逆回购利率持续飙升,其中1天期隔夜国债逆回购(CG001)涨幅超过40%,并在4月23日和24日两度升破10%,随后小幅回落,4月24日收于8.93%。2-7天期品种利率4月24日收盘也均维持在6%以上。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大额存单利率悄然上升。4月24日,北京商报记者分别从建行、农行和浦发银行网点人员处证实,最新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较此前进一步“加价”,农行部分期限大额存单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42%,建行最高上浮45%,浦发最高上浮达50%,均超出此前上浮40%的上限。

货基分流加大银行“失血”速度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本轮资金面紧张的直接触发原因是4月缴税期因素,加上降准并非马上实施,而是公布后一周才落地,因此“远水解不了近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准央行进行了精准的安排,在释放的1.3万亿元资金中,9000亿元用于偿还MLF借款,另外4000亿元将对冲税期。也就是说,并没有过度富裕的资金流向市场。

但这不足以完全解释本轮银行吃紧。在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看来,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资金需求端,即金融机构的加杠杆行为带动的融资需求。事实上,在一季度货币持续宽松之时,就有分析人士提出,要警惕金融机构加杠杆行为重现。

银行的“失血”也一定程度上来自其他金融产品的分流。李奇霖在接受北京商报时进一步表示,从部分银行上调大额存单利率的动作来看,主要是因为管制利率太低了,存款留不住。

“市场中货基比较多,收益也比较高,包括很多资管类产品都是这样,所以银行出现了揽储压力,上市银行的存款新增规模都不算给力,有的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银行必须想办法揽储,作为揽储手段之一的结构化存款在今年一季度出现明显增长,第二个揽储手段就是大额存单。”李奇霖表示。

以货币基金中的“巨无霸”余额宝为例,虽今年一季度规模增长较往年同期放缓,但体量已经将部分银行甩在身后。以2017年末的数据来看,余额宝规模达15798.33亿元,有的股份制银行个人存款规模还不及它的一半,有着“零售之王”称号的招商银行2017年末零售存款规模也未突破万亿关口,为9722.91亿元。

紧张局面有望缓解

资金面能否“雨过天晴”?天风证券固收孙彬彬团队认为,4月缴税因素影响即将过去,4月25日降准操作将实施,即使考虑本周有5200亿元逆回购资金到期,也可预期资金面将告别紧张状态。5月预期资金面也将相对平稳,央行将注销掉的9000亿元MLF很可能是5月、6月两个月的到期量,5月整体处于到期量较低状态。虽然5月税期因素可能会给资金面带来一定压力,但这些因素带来的冲击预计将小于4月。

不过类似的资金紧张情况还会在未来某些时点重现,李奇霖认为,除非资管新规出台后,理财产品都变成净值型,然后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这样才可能令资金面真正有所缓解。因为净值化转型后,产品就不再是无风险收益率,而是有风险的产品,利率放开就不会像之前有那么大的冲击了。

放开存款利率也被视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在当前“严监管”和宏观审慎框架得到完善、打破刚性兑付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正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良好“窗口期”。不过利率市场化推进也不会一步到位,更可能的方式是“先大额后小额”、“先定期后活期”,最终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降低金融配置的摩擦阻力和扭曲程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