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陕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果丰富

时间:2022-06-15 10:04:39

 

来源:新华财经

40年前,国务院公布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陕西西安、延安榜上有名。对于四十年来陕西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中枢用“持续发力、稳步推进、成绩十分可喜”来概括。他指出,按照“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求,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层面保护传承体系构建,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亮点多,探索成果丰富。

——文明史上红色亮点突出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的文化大省。

赵中枢认为,三皇五帝、周秦汉唐,陕西历史的“源远”,不胜枚举。陕西省在省级保护传承体系研究方面,更加注重了“流长”的梳理,也就是离我们最近的红色文化。

陕西在近现代革命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走向抗日民族战争,延安是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圣地。赵中枢认为,包括红色文化传播的南泥湾精神,子长、志丹、子洲等使用了烈士名字的红色地名等,都让红色的火种、红军的足迹以及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自然和文化特色鲜明

“陕西在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都与陕西有关,大运河则与西安(长安)有着功能上的必然联系。”赵中枢说,从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之一的宁波入海口出发,经过浙东运河到杭州,再经江南运河过安徽、河南到洛阳,漕粮经水陆转送到达国都长安。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东和向西延伸。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这些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南麓的秦岭,是我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华大地上重要的生态基因库,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陕西自然和人文标识点还有壶口瀑布、华山、黄帝陵,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延安宝塔等。“岭、瀑、山、陵、塔,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风貌是我国自然和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赵中枢表示。

——西安大遗址保护注重整体性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通过了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西安宣言》。该宣言第一次系统地确定了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的定义,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关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保护立下了准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曾评价“《西安宣言》展扩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涉及领域,开拓了思想方式和工作方法”。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原总规划师韩骥认为,《西安宣言》是东方哲理对世界文化的一次重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越来越看到它的深远影响。

为了加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2年8月1日施行,并于2010年、2016年、2020年进行了三次修正。

赵中枢认为,与《西安宣言》相关联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也是西安名城保护中的重要文献,对名城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条例》体现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赵中枢指出,《条例》规定保护的范围是西安市行政区域内,实际是“市域”的概念。同时,西安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层多数存在于地表之下,形成了遗址区域;古城墙则是西安的突出特点之一。根据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实际,《条例》提出了分类保护的方法,将其划分为“体现西安历史文化的古遗址区域、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除了古都之外的其它历史文化风貌区域的保护传承,西安也采取了针对性的保护方法。赵中枢表示,《条例》要求名城保护规划适应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为城市的更新和创新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西安在修建地铁时,考虑地铁线路埋藏深度与地下遗址保护的关系,为此经历了多轮的专业论证。又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西安跳出古城墙开辟新区,创建了大雁塔文化广场,这些提升城市活力、增加城市文化亮点等方面的做法都值得充分肯定。

此次访谈是主题为“传承·创新·发展——新发展阶段陕西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践与展望”的权威专家访谈活动之一。该活动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陕西省住建厅联合策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