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中国未来十年最值得投资的几件事

2015-12-22 14:00:00

 

来源:

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9年至2011年间超过50%;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贡献仍超过30%。未来的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问题在于整个产业将发生大规模变革。那么,哪些事最值得投资?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以来已4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年初的3.8%下调到现在的3.1%,这是6年来最低的增度。IMF等权威国际机构认为,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较危机前还有较大差距,甚至可能出现“新平庸”。

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7.4%,从全球经济体中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经历了几个大的产业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78年到1997年。在这二十年里,中国由重工业经济变成轻型经济,由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

在这20年里面,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在吃、穿、用这三个方面,通过食品、保健品、饮料、纺织、家电等行业赚到的钱。中国今天成名的企业家和品牌,90%以上都是在这20年里面出现的。

在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只要进入到这三个行业里面,只要非常勤奋和努力,扩大自己的产能,做出自己的品牌,就可以赚很多的钱。

第二个周期,1998年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从那一年起,中国为了应对危机,推出了很多的产业政策。今天的房地产政策就是1998年开始的,取消福利分房,全部推行商品房制度。

1998年开始修高速路,开放了外贸的进出口自主权,报纸上出现了一个名词——中国制造。外贸对中国沿海各城市的经济影响也是从1998年开始。

1998年开始,居民消费渐渐转变为以房地产为主,城市化建设也从以中小企业为主渐渐转移到以政府为主。房地产和城市化建设开始崛起的时候,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包括煤炭价格、钢铁价格等等,这使大量资本进入到产业的上游领域,中国的产业开始从轻型结构调整为重型结构。

1998年到2014年,长达16年的时间,出现了中国制造“席卷”全世界的过程,外贸大幅度增加。作为从完全的内向经济转向外向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型,1998年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就是互联网经济。

不可否认,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9年至2011年间超过50%;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贡献仍超过30%。

未来的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问题在于整个产业将发生大规模变革。那么,哪些事最值得投资?

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终于揭开了并不神秘的面纱。大家关心一个问题:国企改革能否成为市场的“救市主”?

在华夏国企改革拟任基金经理郑晓辉看来,国企改革带来的改革机遇,有可能是未来十年中国股市最大一波由政策全面推动的投资机会。

“国企改革已被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持续的投资风口。”郑晓辉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目前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制度红利。第一次制度红利是上世纪90年代的法人股,很多资本市场大鳄,第一桶金就得益于法人股这一制度红利。第二次制度红利是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开启了2006年到2007年这一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国企改革不是简单地市场化,一卖了之。”郑晓辉解释说,国企改革,不仅仅是为了让国企简单证券化,更是为了政企分开,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与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9月1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行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并着力推进整体上市。

“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特别是集团资产上市。这预示国家将大力依靠资本市场,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郑晓辉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改革的核心环节。

2013年,全国国企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央企48.6万亿元,地方国企55.5万亿元。目前国有资产的资产证券化率不到30%,初步测算估计,未来几年内将至少有10万亿~20万亿元之巨的国有资产进入股市。国企改革最终大多数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的方式进行。

可以预期的是,大量优质资产将有望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注入上市公司中,这是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股市重要的投资机遇。

市场的走势,也验证了上述观点。2014年以来,国企改革指数总体表现非常强势,在市场6月15日调整之前,其涨幅不仅跑赢主板指数,还大幅领先很多基金。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行情后,国企改革指数体现出较大的弹性,在市场反弹过程中涨幅远远领先其他指数,显示出市场资金的高度青睐。

市场关注的方向:一是推动国资证券化,二是推动国企整合重组,三是混合所有制,四是国企公司治理的改善,五是特别关注科研院所注入。

一带一路

随着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和配套服务的完备,“一带一路”建设正值全面启动、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

随着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和配套服务的完备,“一带一路”建设正值全面启动、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境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谁抓住了当前的投资机遇,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成为世界一流跨国公司。

“一带一路”地区覆盖总人口约46亿(超过世界人口60%),GDP总量达20万亿美元(约全球1/3).

区域国家经济增长对跨境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2000年各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达到34.5%,远高于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3年期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和9.7%,而“一带一路”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1%和16.5%;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期间,“一带一路”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

“一带一路”正在形成除大西洋贸易轴心和太平洋贸易轴心之外,新的以亚欧为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

预计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出口规模占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室主任杨立强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和逐步推进将为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首先,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相关制造业海外投资。当前“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相当可观,与之相关的工程建筑、钢铁业、建筑材料业、装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乃至通信、电子、化工等制造业都将获得强劲的增长驱动力。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铺开,相关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将逐步提速。

其次,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将改善沿线国家的整体投资环境。

第三,沿线国家间的产业合作将推进中小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

最后,“一带一路”将拉动服务业投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相关生产服务业境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将推动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拓展;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会刺激贸易、运输、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境外直接投资。

沃蓝投资总监尚国明,认为“一带一路”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可能最先受益的板块,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正规项目中要落地的,像施工类的,工程是承包的;第二个是由“一带一路”带出来的跨境电商。

国信证券北京投研中心首席投资顾问刘鹏表示,希望大家在“一带一路”上的思路宽一点,而且交易步骤根据盘面做一些循序渐进会更好一些。

“一带一路”的巨大机遇,也为相关上市公司打开了成长的空间。

根据统计,51家“一带一路”概念上市公司201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915.36亿元,同比增长5.8%;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4.70亿元,同比增长17.5%。

目前,已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大了“一带一路”的布局。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6月24日发布《关于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根据通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而根据此前媒体报道,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国家还将陆续设立多个“中国制造2025”重要咨询和实施组织。

领导小组的成立,是“1+X”中的“X”系列配套政策稳步推进的有力保障,也将促进各省区、各分行业的“制造2025”相关规划的出台。

目前《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国防科技工业2025》编制工作已启动;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也已公示,未来出台的多个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将为《中国制造2025》带来持续的主题投资机会。

“中国制造2025”:更具中长期投资价值。中国处于全面复兴的历史阶段,需再次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目前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如果说“互联网+”是“软”的一面,“中国制造2025”则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硬”的一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是未来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大产业。

“中国制造2025”不仅仅是2015年短期的主题性投资,更有其未来基本面的支撑,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主攻方向均为智能制造,但“中国制造2025”内容更加广泛,包含10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重点看好航空航天、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领域过半在机械军工行业,机械军工行业投资可关注六大重点领域:航空航天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和农业机械装备。

华泰证券指出,“互联网+”趋势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主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是未来融合发展的拓展方向,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技术融合出现的领域与政府产业管制放松的领域。预期在中长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进入管制将有进一步放松,市场竞争结构将更为合理。

中信建投证券指出,智能化转变是必然趋势,在此趋势下的投资机会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智能控制装置,即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发展趋向于数字化、智能化;二是智能制造机器,即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智能化成套装备;三是智能终端产品,即能够融入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智能型产品。

环保产业

前期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2014中国环境公报》,全国4896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的比例仅为10.8%,而水质较差与极差的比例分别高达45.4%、16.1%;161个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比例仅为9.9%;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而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

要改善环境,应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改进技术,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这方面投资的社会和经济回报会非常高。

近年来,中国每年的环保投入约为一万亿元,而“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颁布后,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上升到每年两万亿元左右。

以上海为例,环博会高峰论坛期间,上海环保局局长张全表示,过去15年,上海已经实施了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政府承诺每年的环保投入不低于GDP的3%。

就在今年,上海市又推出了新一轮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在空气、水源、土壤、工业等八大领域安排了230多个重大项目和中小项目,3年累计要投入1000亿元左右。

这其中,很多都是环保企业的机会。张全举例说,上海的VOC总量还比较高,相当于十年前的二氧化硫,遍布于工业的各个领域。重点企业大概有2000家,都需要进一步改善治理,环保企业可以“积极跟进”。

另外,上海市政府还打算把原先一些体制内的业务让渡出来,例如一些环境监测和环境咨询业务,将从事业单位让渡给市场,这样还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企业嗅到了商机。台湾仁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专员吕奕良此前表示,相比中国台湾地区,大陆“更有钱”,环境治理的力度也更大,所以非常希望能与大陆的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

常州金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雪琳表示,他们企业不做广告,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主动找上门购买他们的设备,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排污企业要求更严了,过去,排污企业只需要买一套“假设备”,检查来了应付一下,平常都不用开;现在,治污设备不但要有,而且必须运行。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也曾表示,“未来10年是环境与经济的”两难“期,但也是环保大有作为期。”

市场关注的方向:一是第三方环境治理,二是新能源,三是环保交易,四是循环经济。

农业

在过去的35年,中国城市的表现非常优异,但是农村人口没有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

按照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中央一号文件也自2004年起连续12年聚焦农业,政府也采取了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粮食“十一连增”。然而2015年,粮食继续增产的情况下,三大主粮收购价格陡然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粮价下跌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影响巨大。

粮价下跌的主要成因有两点:一是进口粮价走低及低价粮走私造成冲击,二是国内库存积压巨大,前所未有。为此政府实施托市收购政策,但容易造成扭曲市场规律,缺乏持续性。

国际著名投资家、金融学家吉姆?罗杰斯认为未来农业有很大的机会,他在农业的投资也是持续进行着。

农业的结构转型中蕴藏着大量机会,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都是投资者们的关注目标,包括:

1。技术推动带来的增长性投资机会,它们往往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产生。如生物育种,新型农药,新型肥料,可降解地膜,新型农机具,农业物联网等。

2。服务推动带来的增长型投资机会,它们能够在流程及供应链上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更快捷便利的服务。如农资技术服务、种养业管理服务、订单及流通服务、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等。

3。需求拉动带来的增长型投资机会,它们随着人们对产品的要求的提升而产生。如原产地品牌、绿色有机、精深加工、农业旅游、生鲜采摘、田园养生等。

4。产业集中带来的整合型投资机会,它们随着生产力链条的集中与整合而产生。如规模集中、产业链整合、跨界融合等。

5。体质改革带来的转型投资机会,它们随着政策的改革而产生。如国企混改、农地确权、林权改革、产业转型等。

旅游业

过去中国人很少到国外旅游,现在中国人更容易拿到签证和护照,所以旅游业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从经济增长逻辑和全球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旅游业是最典型的生活性服务业,这也是当前最紧迫的时代需求。

紧紧抓住旅游业是生活性服务业这个重要特征,将旅游业做成最强最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就能进入最顶端的产业谱。基于此,旅游业的真正威力唯有两条最突出。

一是拉动就业,旅游业是“就业王”。新一轮的发展中,旅游业会比任何行业都拉动更多的就业。首先,向后工业化升级中,制造业和农业将释放出更多劳动力,而不是吸纳更多就业;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追求的是附加值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难以吸纳超量就业;最后,不论是在转型的前期(此时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转型的后期(旅游业随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旅游业都需要对人口终端进行“贴身服务”,这种和人口增长呈线性关系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业对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都有极大的吸纳能力。

二是改良人力资本,旅游业是“好老师”。旅行帮助人从工作的劳累中恢复过来并提升能力,旅游是人生最好的调剂。

这不仅仅是个社会学的看法,也是经济学的研究。旅游对经济的重大作用常常被表面上刺激消费的似是而非的作用所掩盖,其实,旅游通过调剂工作、增加视野和知识,已经成为后工业化社会的人们积累人力资本的最佳手段。

总之,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在于它对“就业”和“工作”的独特作用,发挥出这两点,“旅游+”也好,“+旅游”也好,都能帮助旅游业在新一轮增长中获得强势地位。

金融业

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比较封闭的,上海曾经是在伦敦和纽约之外最重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如果全方面开放金融市场,上海甚至有机会把伦敦甩在身后,成为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基础设施

过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场等方面的投资非常多,但主要是连接城市与城市的跨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相当短缺,比如地铁、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这部分的投资也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黄金

经历十年牛市的黄金,投资者丝毫没有减弱或怀疑其价格走势的迹象。目前看,引起贵金属市场抛售潮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因为至少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国民手中持有的贵金属资产还很小。

外汇

外汇市场充满着重大机会。很多货币兑美元等其他货币有较大的升值空间,这个升值并不是简单的汇率上的即时变化,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经济体的货币在币值上的综合提升。可以预期,有可能在未来5-10年中购买力稳步升值的货币,未来收益也将是出乎意料的。

资源类商品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对资源供应的控制日益加强,人类获取资源的代价会越来越高,体现在其价格上,就是疯狂的上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铁锰铬等,均会因资源的衰减和获取成本的提高而出现价格的上涨。

投资热点排行榜公众号

投资热点排行榜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公众号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