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湖南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16-06-23 09:15:00

 

来源: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加快一系列电力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到2020年,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加强城乡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网架结构,满足各类负荷增长需求,适应分布式电源接入与客户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结构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智能化配电网。加强“西气东送”管道的互联互通,完成“西三线”长沙支线天然气项目、“新粤浙”工程建设,实现全市天然气管网全覆盖。推广新能源发电技术工程,利用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00MW以上。全文如下: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制定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长沙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和战略部署,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目标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长沙发展势头好、城乡品质提升快、人民群众得实惠多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现代化进程,大步践行“六个走在前列”,坚持稳中求进、新中求进、好中求进,在新常态下实现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总体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创了转型创新发展新局面。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长沙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实现了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发展质量“三量齐升”。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0.13亿元,年均增长12%,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5万元。财政总收入达1113.48亿元,年均增长16.8%。竞争实力稳步提升。湖南湘江新区成功获批,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居全国高新区前十强。新晋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家国家级开发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961元和23601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1.2%、13.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成功获取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连续八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结构调整形成新格局。着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内外需求协调拉动,城乡建设协调推进。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培育形成新材料、工程机械、烟草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3228.21亿元,年均增长1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6%,金融、物流、商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较快;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万亿元,年均增长20.2%。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1.2%,较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坚持以项目论英雄、排座位、定奖惩,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项目建设,轨道交通、过江通道、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消费潜力有效释放,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0.59亿元,年均增长15.1%。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达16.3%。城乡结构日益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1.89缩小至1.69。2015年城镇化率达74.38%,较2010年提高6.6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蓬勃发展,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五十强,其中长沙县挺进前十强。

——城乡建设达到新水准。聚焦“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目标,推进品质长沙建设向升级版发力。城市规划建设凸显特色。实施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望城撤县设区,高铁新城、省府新区、隆平新区、南湖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快速推进,构建了“一江两岸、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城市发展框架,长沙“山水洲城”特色更加彰显。持续实施清洁城市、畅通城市、绿色城市、靓丽城市和更高水准的文明城市建设,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积极畅通对外通道,成为直通19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全国重要高铁枢纽城市;黄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约1900万人次,居中部前列;建成长湘、长浏、长韶娄等7条(段)高速公路,新增里程约365公里;

坪塘大道、芙蓉北大道等长株潭城际快速干道建成通车;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通航。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增福元路湘江大桥等4条市政道路过江通道,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一期全线轨通,3、4、5号线建设全面启动和加快推进,长沙迈入地铁新时代;黎托综合交通枢纽、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高铁站至机场中低速磁浮试运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彰显成效。铺排建设15个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加快建设湘江古镇群等一批具有湖湘风情的美丽城镇。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环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扎实推进,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实现100%的行政村、自然村通水泥路,五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55万户,解决15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两型引领取得新进展。始终坚持“两型引领”,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实施“清霾”、“碧水”、“静音”、“净土”四大行动,“长沙蓝”不断增加,湘江水更加清澈,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实施湘江长沙段治理保护和浏阳河城区段污染整治工程,主城区101处排口实现全面截污,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9%。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五年累计淘汰转出黄标车7.2万辆,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旧标准)。开展“三年造绿大行动”,五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8.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8%。资源节约成效突出。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分布式清洁能源。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力度,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开发(园)区等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两型综改纵深推进。将改革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动力,推出排污权交易等八项举措,开启全国城市全面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先河。率先在省会城市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推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拍卖制度。率先全国实行环境风险企业分级管理。在全国首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合同环境服务。长沙县率先全国开展零碳试点工作。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率先全省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审批效率整体提速50%以上。财税、金融、投融资等要素市场改革继续深化,一批PPP(公私合作模式)项目相继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企办社会职能分离、国资分类分层监管。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民医保体系日臻完善。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户籍制度、行政区划微调、县域功能分区等改革稳步推进。重大试点建设全面铺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部署,成功争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20多项国家示范试点,一批重大示范项目相继推进,长沙的“政策洼地”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开通直飞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地航班,湘欧快线国际货运班列运营,与泛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合作全面深化。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外资173.5亿美元,年均增长14.5%,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民生开创新局面。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要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全覆盖,建成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成为国家教育质量评价、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改革试点城市,全面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和省教育强县(市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文化惠民步伐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跻身国家标准化试点城市。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会保障加快扩面提标,率先全国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率先全省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保一卡通”全面铺开。率先中部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实现“十一连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开展创业富民工程,完善城乡统筹的创业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成功创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誉称号,连续六年获得中华慈善奖。着力建设平安长沙,荣获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全力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积极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现安全生产责任整治常态化,强化价格监督管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稳定。

专栏1:长沙市“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强化产业支撑,铸发展之基;突出项目拉动,抓发展之要;实施创新驱动,聚发展之力;深化改革开放,谋发展之势,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诸多矛盾和制约,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较大;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出现,社会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十三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全球经济处于曲折复苏的深度调整期。“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曲折复苏和分化调整是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新型竞合将成为发展大趋势。美国、欧盟等发达地区“制造业回归”持续推进,日本经济复苏的稳定性预期不强,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相对较弱。以互联网、工业4.0等为标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将为我市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带来新的机遇。

二、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提质的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将在新常态下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更加注重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水平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更加注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全面创新加快催生新的增长点,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巨大红利,将有力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全市经济迈向实现基本现代化新阶段。一是承载发展的框架加快形成,将持续放大我市发展新优势。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区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将持续增强。二是先行先试的平台全面筑牢,将有效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我市拥有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湘江新区三大战略平台, 依托国家支持政策与自身探索实践的叠加优势,培育形成有利于转型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将推动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加速产业、人口及要素集聚,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三是产业升级的潜力逐步释放,将有力推动我市转型创新发展。我市在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领域,有技术、有优势、有潜力、有前景,有望成为“十三五”时期率先突破的关键点,进而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