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政策利好不断 央企布局新材料产业

2016-10-20 14:48:00

 

来源:

如果说争夺流量是互联网的入口,那么争夺新材料则是工业的入口。新材料产业不仅是我国七大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还是《“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的重点领域,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情况下,央企在一些高精尖新材料领域率先布局,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央企发展不能坐等政策,应主动融入市场竞争,特别是在民用新材料领域应加大投资。

政策利好行业发展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创新规划》),将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创新规划》不仅直接指出推进新材料重大项目的必要性,同时还重点提及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对新材料及工艺的需求。

2016年6月25日,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刷新了中国航天事业史上多个纪录。2016年也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飞行任务全面实施之年。

“新动力”所运用的材料是此次发射任务的最大亮点之一,10台发动机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将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提升到了13.5吨,为我国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将逐步替代传统中型运载火箭系列,承担80%发射任务。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作为液氧煤油发动机用材料最重要的承研单位,其研发的高强不锈钢是长七火箭发动机的主体材料。研发团队攻克道道难关,研制的系列材料力学性能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种材料水平,成功解决了我国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关键用材从无到有的问题。

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长七火箭发动机的心脏——涡轮叶盘和全部热端部件的研制任务。从1997年关键技术攻关开始,钢研高纳针对液氧煤油发动机独有的苛刻服役条件,发明了液氧煤油发动机专用涡轮盘材料,该合金在保证热强性的前提下,突破性地解决了多种问题,从而成就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强劲的动力源泉。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材料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6000亿元增加到了2万亿元。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新材料的产值仍会快速增长。

新材料专利

“多而不专”

虽然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高速成长,自主开发的新材料产品种类大幅增加,但在很多高端领域依然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少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仍需长期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新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多而不专”问题严重,大多缺少核心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应用。

“新材料政策一定是出于国家战略层面长远考虑制定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发挥能动性,找到适合自己深耕的新材料领域。”生意社总编、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心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企业在选择新材料领域时往往具有随机性,跟风严重。这也是新材料专利“多而不专”的重要原因。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跟风严重。而在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拥有丰富技术积累,企业面对新材料产业似乎更加理智。据刘心田介绍,不少国际巨头新材料研发等能力储备丰厚、价值链完整,其业务往往涉及十几种新材料,并合理配比各领域的市场开发比例,因此不会出现一窝蜂现象。同时其往往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可自然形成应用环境,为产品打开销路。

创新动力不足

成发展难题

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央企亦在加快新材料产业布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103家央企中一半以上涉及新材料研发和应用业务。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涉及10余项新材料业务。其中,中国石化旗下仅合成纤维原料及聚合物生产企业就达13家,装置生产能力797.99万吨,合成纤维原料及聚合物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63%。

央企大多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提高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在中研普华研究员蒋正看来,“新材料领域的央企目前最大的屏障不是创新,而是创新动力的不足。”蒋正给《中国企业报》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到2.5%到4%。当前,国家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央企在这方面应发挥带头作用”。

蒋正建议,不能只依靠政策推动发力,央企要想在新材料领域领先发展应当凭借创新实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作为创新型央企,只有主动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创新实力,才能形成持久的、不可摧毁的竞争优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