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各大企业转型的“禅馋缠”

2016-12-28 14:48:00

 

来源:

虽然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观念,但事实上,观念才是企业转变的那个药引子,是触发一系列后续转变的无形之本。

突然,王阳明的“心学”在企业家群体中又流行了起来。很多活动和论坛,都在谈这个概念。在之前的专栏中,我们讨论过很多关于企业转型的方法,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企业转型不成功,根本还在于观念没有转变,还在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换汤不换药,这是不行的。

这期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我们的“内心观念”。各种心学学习班有效果吗?我们自己的心灵该放到何处?谈心灵修养是不是空谈务虚?

王门四句教

在一些场合,我曾听到企业家们非常热烈地讨论王阳明的心学,其中不乏希望用心学改造企业,重塑企业家的价值观。就此,我们可以回到王阳明先生心学的基本理念,可能会发现其中的端倪,领悟其中对我们当今时代,乃至企业未来的价值。

著名的王门四句教中,透露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很多后世人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就是从这四句话中展开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江南某地经营着一家非常著名的企业,他以践行王阳明心学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且要求他的高管团队都能够践行儒家的伦理和原则,并且让每个高管真正地成为圣人或者贤人。不过在私下里,我告诫他这样的观念可能是非常危险,甚至是错误的。

他非常惊讶于我的看法,问我为什么?我认为,关于圣人和贤人,在儒家传统中,只有标杆,没有定义。所谓标杆就是三代以上的君主,以及后世的孔子和孟子,什么是圣人的定义呢?似乎没有明确的界定。

反而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产生了关于圣人和贤人的分辨。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就是说,圣人和贤人的分别在于对无为法领悟的差别。

我为什么对企业家朋友说,希望他们的高管成为圣人是一个危险的行为呢?原因有二:第一,在企业中,推行运用儒家理念的经营,本身就是有为迁善的思路而非圣人无为的思想;第二,一个企业中推行所谓圣贤之教,恐怕会让企业流于形式,甚至产生一种虚伪的行为,而有违初衷。

所以。我告诉我的企业家朋友,如果你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真实的,而且让高管建立这样的想法,还有可能会产生虚伪的造作。试想看,一个人整天想把自己打造成圣人的话,他的行为会正常吗?

禅,馋,缠

在今天的企业界,禅、禅修、禅法,如同瑜伽健身一样,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被很多人广为追捧,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乔布斯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印度试图找到宗教方面的领悟,还从日本禅宗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灵感,这一切都反映在他极端简洁的产品设计和追求极致的企业管理风格当中。

可是,乔布斯所追求的禅法境界,与他的老师铃木俊隆所传的禅法似乎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翻开铃木禅师所著的《禅者的初心》时,会看到他所谈到的初心,并非是我们平时追求商业成功的那份心,而是指禅宗祖师所讲的那个空、无相、无念的原始的初心,也就是禅宗所讲的佛性。

因为对这个道理的不理解,现代很多揣测乔布斯禅宗理念的人,把这个“禅”心变成了“馋”心和“缠”心。所谓馋心,是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高妙的禅法,让我们在商业上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这个“禅”变成了我们贪图世间商业成功的“馋”。

同时,我们无法判断商业行为的是非对错,我们纠缠于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有时候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禅法”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找借口,这时的禅就让我们产生了各种纠缠和不解。

那么,什么是我们今天可以在世间践行的禅心呢?我们依旧回到禅宗中国的初祖达摩祖师那里来看一看。在他将佛教心印传给他的弟子慧可大师的时候,他也留下了很多关于禅宗的经典话语和教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理入和行入”。所谓“理入”,就是一个人要理解禅法的心要,需要做到“外息诸缘,内息诸喘,心如壁立,可以入道”的状态。

当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反观王阳明所提出的四句教就会知道,他这里的知行合一的知和行,并不在前两句的圣人无为境界,而是在后两句的贤人有为境界:要将良知和格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追求良知,革除物欲,如果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并非脱离轮回解脱的境界,而是在人间行正道,成就人间事业的根本和基础。

知行合一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当今很多企业家将王阳明哲学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这里只解决了后一段关于做人的问题,他并没有解决前一段做圣的问题,因为成为圣人必须进入到无为境界,不论是儒家的观点,还是道家的观点,甚至佛家的观点都是如此。你真的要成圣人那就要放下,从空、无相、无念入手。

用达摩的四行观来衡量我们,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如何做多无为的入世呢?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我们恐怕还是要依从入世的贤人事业入手。我们要经常问自己,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正当的吗?是合法和合乎情理的吗?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是在利他人还是在趋于小我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突破小我到大我,乃至于最终到空、无相、无念的无我境界,从念自家到大家,最终到无家的空、无相、无念的境界。

现实中我们恐怕还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充其量从念及自家,到变成今天我们所流行的成为资本家。今天的很多所谓希望以小博大,以短博长的资本家理念,是因为更大的贪念,还是一个步入到贤人,乃至于进入空无的圣人境界的过程呢?

所以,真的要做到如同王阳明先生所讲的为善去恶,知善知恶的知行合一都已经非常困难,更不要说达到华严经中所谈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圣人入世、无为而做的境界,那真是难上加难了。

如果我们明白圣贤道路的分别,也知道与其口说不如实践的万古不破的真理,从当下入手,让我们善加分别我们的馋心或者缠心。我们不需要仰望太高,只需要从脚下落足,先破除私欲和杂念,明辨是非,让企业变成一个遵纪守法的企业,一个利益大众的企业,在此基础上渐渐革除我们的物欲。如果有一天,我们能配合自己的禅定修行,进入到空、无相、无念的觉悟境界,再转而将这些企业带向华严之行,那可能才真是可以成就一个光明伟大的事业。

在这里,转变心念,就成为了企业转型的根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