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生态休闲渔业:打造县域经济绿色增长极

2017-11-23 13:44:00

 

来源:和讯名家

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表现在渔业资源、渔业文化、渔业经济等领域,是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的生态文明内容的总和。

结合生态文明和休闲渔业两个概念的内涵可知,生态文明与休闲渔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密不可分。发达的生态文明,是休闲渔业发展的生存之本;休闲渔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助推剂,有利于生态文明不断升华。

推动“两减两提三转”,休闲渔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持续推进“两减两提三转”。其中:“两减”,就是要减少养殖排放、减轻捕捞强度。“两提”,就是提高渔民收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三转”,就是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

近年来,浙江省余姚市的休闲渔业方兴未艾。通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渔业餐饮,不断强化业态创新。截至2016年,余姚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438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4.37亿元,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但总体上来看,余姚市的休闲渔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服务领域少、配套设施落后,与余姚市快速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渔业和山水旅游资源不相匹配。

休闲渔业的生态文明特性(一)休闲渔业的经济生态性

1.

休闲渔业的特点与发展

由于休闲渔业符合人们出行距离短、耗时少、消费较低的休闲行为规律,因此吸引着城镇居民在闲暇时度假消遣和消费。而且休闲渔业具有高度的参与性,而有别于其他旅游休闲形式。因此,休闲渔业不仅丰富了旅游资源,而且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

休闲渔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西方国家迅速兴起,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一大产业。1999年,休闲渔业的社会经济收入达上千亿美元,提供了120万个就业机会。在我国,目前从事休闲渔业经营企业最多的是广东省。该省共有休闲渔业经营企业114家;从业人数5314人(其中吸纳转产渔民约1316人);年接待游客757万人次;年产值约24亿元。

2.

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

休闲渔业拓宽了渔业空间,是一种集渔业、垂钓、餐饮、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休闲渔业突破了以“渔”为本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它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旅游、餐饮、娱乐等)向第一产业的转移、融合、渗透。因此,休闲渔业不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资源优化配置后的一种复合体。

(二)休闲渔业的环境生态性

1.

余姚市传统渔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

当前,余姚市传统渔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制约:一是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使得靠增加养殖面积来提高收入成为梦想;二是淡水水产品的加工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淡水水产品销售往往集中,广大渔民难以左右销售价格,经济效益受市场风险较大;三是由于外围的污染,使渔业资源衰退,迫使部分渔民转产转业,社会压力增大。

2.

休闲渔业具有积极的社会环境生态意义

休闲渔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有限的水体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经济效益成倍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垂钓,解决了部分水产品集中销售这一难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休闲渔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渔业结构内涵,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环境生态意义。

(三)休闲渔业的人文生态性

1.

余姚市的人文生态资源丰富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之美称。当地农民把特色农业与旅游业巧妙结合,每年有序举办的余姚杨梅节、四明山旅游节、临山葡萄节、丹山赤水柿子节、牟山湖大闸蟹节等节庆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套的休闲自驾游活动,高潮迭起、精彩不断,有效地将旅游与当地特色农业有机结合,深受余姚、宁波、上海、杭州、台州、温州、台州、金华等周边县市,以及无锡、苏州、无锡和“长三角”客源地游客的欢迎。

这些“农业+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拓展了余姚市的旅游大市场,提高了余姚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效促进了余姚“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特色休闲渔业为余姚市增加了一道新的人文风景线

早在2004年,余姚市政府就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余姚市在全市渔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实现新突破、大提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渔业现代化之路。

渔业作为大农业的一部分,可充分利用山水风光和自身独特的渔业资源优势,发展集赏景、娱乐、垂钓、避暑和风味餐饮于一体,形成“住在水边,食有河鲜,观景垂钓,观光游玩”的特色休闲渔业,为余姚市现代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一道新的人文风景线。

余姚市休闲渔业发展与经营形式(一)余姚市休闲渔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余姚市的休闲渔业随着县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蓬勃发展而崭露头角。近年来,余姚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地理、山水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渔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积极营造浓郁的渔业文化,有力促进自然界景观与渔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现代服务业与现代渔业的有机结合。

目前,全市共拥有休闲垂钓场所20多家,其中规模型休闲垂钓中心16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家,实现年产值达2亿多元,成为余姚渔业新的增长活力点。

(二)余姚市休闲渔业的经营形式

1.

生产经营型

余姚市的休闲渔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经过渔业部门的努力,已基本解决了全市“吃鱼难”的问题,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养殖户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划出几口专门的池塘供客人垂钓,开始了“以钓养鱼”的尝试。这种新的渔业生产销售模式,不仅销售了养殖户生产的部分商品鱼,而且由于垂钓价格大大高于鱼产品销售价格,使得养殖户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种“以钓养鱼”的渔业经营形式,就是一种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型方式,它也是余姚市休闲渔业发展的雏形。目前,余姚市养殖场大多仍采用这种模式,如临山镇的月华特种水产养殖场、马渚镇的大盛水产养殖场等。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但由于其存在服务内容少、管理混乱、设施不全等弊端,市场发展空间不大,竞争力也不强。目前,余姚市有这类休闲渔业企业23家,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年产值超4000万元。

2.

休闲垂钓型

休闲垂钓型休闲渔业,是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垂钓休闲形式。

随着余姚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消费者有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休闲时间,单一的垂钓已不能满足一些客人的需求。客人除了垂钓以外,还需要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场所,能够在体验垂钓乐趣的同时,感受农家风光,品尝农家菜肴。为此,余姚市于2001年在马渚镇建起了全市第一家休闲垂钓场所--余姚东风垂钓中心。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来还有浙东垂钓中心、牟山湖垂钓中心等相继开建营业。

这种休闲垂钓型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符合消费者的休闲品味,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目前,余姚市有这类型垂钓中心10家,年接待游客9000多人次,年产值超1500万元。

3.

观光疗养型

观光疗养型休闲渔业,是指一些县域山区水库经过综合开发,既能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商务,是一个既具有现代化公园风光,而又不失农家风格的休闲活动场所。

由于这种观光疗养型休闲渔业模式的服务内容多、投资大,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且具有一定旅游消费群体的余姚市及邻近县市存在着较大的商机。但同时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会给经营这种休闲渔业的工商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到投资项目中期,随着后续开发内容不断增加,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往往导致投资跟不上、客源不足等客观问题出现。目前,余姚市仅有1家观光疗养型休闲垂钓中心——牟山湖四季山庄。该项目一期投入3000万元,二期投资超过2亿元。

余姚市休闲渔业的发展,为该市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拓宽、开辟了新的旅游休闲场所。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将随着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显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余姚市休闲渔业生态发展方向(一)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休闲渔业

余姚市中西北部地区是全市水产的重点,有近1500公顷的池塘及靠近杭州湾的4个海涂水库。在这一区域中,依然以水产生产为重点,发展生产经营型的休闲渔业。可利用垂钓广交四海朋友,拓展市场,打响品牌。借此推广余姚特色渔业,树立余姚精品渔业形象。

1.

利用生态套养模式,稳定并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休闲渔业,主要是发展生态渔业,利用生态套养模式,在短期内稳定并改善县域渔业生态环境,为县域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例如,牟山青港野生苗种场在大力发展生态鳖套养、生态鳗混养的同时,在池塘边进行低矮灌木绿化,建设垂钓长廊、餐厅、棋牌等餐饮、休闲场所,吸引外来游客,并借此销售醉蟹、大闸蟹、鱼干等特色水产品,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经济环境生态效益显著。但这种类型的休闲渔业,不但要求场主有扎实的养殖生产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

2.

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

目前,余姚县域绝大部分养殖经营者已慢慢地开拓了思路,但在管理软件、设施准备上仍落后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生产经营型休闲渔业拥有投资少,风险小的强大优势下,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生产经营型休闲渔业经营者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有重点、有规划地发展生产经营型休闲渔业。

(二)适度发展休闲垂钓型休闲渔业

1.开展主题“渔家乐”特色旅游活动

通过举办“牟山湖大闸蟹文化休闲节”等活动,向外推介余姚市的特色休闲渔业。在“桃花流水鳜鱼肥”“桔黄河蟹美”之时,开展“住渔家、尝鱼宴、做渔民”为主题的“渔家乐”特色旅游活动,达到环境生态与人文渔业特色的和谐统一。这一休闲渔业形式,因其传统、原始、体验性强、趣味性足,必将受到游客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欢迎。

2.以发展特色为重点,培养独特的文化、环境、餐饮、娱乐亮点

目前,余姚市的垂钓休闲渔业都以家庭作坊的模式经营,存在着内容相似、规模和设施条件参差不齐、内部管理落后等缺点,未能达到现代生态文明各方和谐的要求。对这一类型的休闲渔业,不能千篇一律,你有我有大家有,而是应以发展特色为重点,摸索培养每家休闲场所的独特文化、环境、餐饮、娱乐亮点,力争通过逐步积累,达到更高层次。

3.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渔业和旅游业的联系

同时,要借助政府各部门的配合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加强渔业和旅游业的联系,联合行动,形成合力。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余姚县域生态渔业文化的发展。

(三)合理控制观光疗养型休闲渔业

1.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由于余姚市休闲渔业的经营者大多是传统渔民,存在资金实力薄弱、筹资渠道狭窄、只顾眼前利益、无长远发展思路,导致开发水平低等问题。为此,应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尤其要鼓励吸纳各界工商企业人士,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投入到余姚市休闲渔业的开发中。

2.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合理控制复合型休闲渔业发展

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要加强政治生态的杠杆作用,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多方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合理控制复合型休闲渔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休闲渔业的政治生态、人文生态、经济生态,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淡水渔业资源由于受土地政策、城区建设、品种质量、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使传统渔业发展面临困难重重的境地。因此,加快发展县域生态休闲渔业,是形势发展所必然。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培育市场,促进交流,使休闲渔业成为余姚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和新的绿色经济增长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