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金融科技助力消费场景多元化 消费金融仍有发展空间

2019-01-28 10:18:00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期收入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金融行业随之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消费金融公司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在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成熟的商业模式正在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式下,作为主力军的持牌公司通过提高整体消费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费成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

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主要依靠投资,现在则转向了消费驱动。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

除消费不断增长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改变。80后、90后逐渐成为主要消费人群,消费观念更加超前,价格也不再是决定消费的唯一因素。此外,受消费升级的影响,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消费信贷凭借审核快、授信灵活等特点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与潜在需求。据央行数据统计,短期消费贷款已由2004年的1253亿元增长至2018年9月的8.23万亿元,增长近66倍。

《报告》显示,对比国际来看,国内消费金融产业2015年消费信贷(除房贷以外)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为20%,低于韩国的41%和美国的28%,所以,相对意义上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滞后发达国家较多,仍有发展空间。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升级换代的欲望非常强烈,消费正从量向质、有形商品向服务层面转变,居民消费选项也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大大拓展,而消费金融由于无抵押、小金额和普惠性等特征覆盖到传统金融所不能触及的潜在消费市场,以不同场景和消费业态为内容,消费金融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使消费真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随着中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增加、消费贷款在贷款总规模中比重增加、消费贷款中房贷和车贷等中长期贷款比重降低,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与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的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使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在整体消费贷款中的比例大幅上升,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万亿元的蓝海市场。

金融科技助力消费场景多元化

受抵押物欠缺和征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成为普惠金融重点的服务对象,而这些群体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也是与传统信贷业务错位竞争的机会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监管机构允许开展异地业务以来,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将产品和服务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甚至乡村下沉,拓展城乡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从《报告》的调查数据来看,消费信贷的用途较为宽泛,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布局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无暇”顾及的细分领域,范围涵盖婚庆、家政、养老、健康、信息、旅游休闲、教育、文化、体育等消费热点领域。

消费金融向多场景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目前,消费金融企业正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金融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优化金融服务渠道、创新手段,通过手机、APP、网上直销、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构建线下网点和线上补充的业务网络体系。

正是在科技的支撑下,消费金融得以覆盖更多场景。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形势下,通过不断开发消费新场景并嵌入金融服务,将是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向。随着互金平台陆续退出,持牌机构头部公司需要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强化龙头效应。

业务模式趋于成熟

从市场主体来看,当前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由2009年的4家增加至23家。在23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主要的出资代表仍是传统商业银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商业银行挖掘消费金融发展空间的力度一直很大。而以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电商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众多的网络小贷共同组成了主体多元的消费金融市场。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18消费信贷市场报告的指标体系(CCWE指标体系)结果显示,较早成立的捷信、中邮、兴业等不同消费金融主体的业务模式也在变得日臻成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