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通信行业: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有望加速提升

2020-05-11 07:54:00

 

来源:太平洋

事件:5 月 7 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提出了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推动 2G/3G 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

点评:

1.承接 2G/3G 退网后连接需求,NB-IoT 将在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根据《通知》的总体目标,工信部将继续推动 2G/3G 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 NB-IoT、LTE-Cat1 和 5G 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 2019 年 10 月工信部就曾在新闻发布会表示,2G、3G 退网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鼓励运营企业积极引导用户迁移转网,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和网络资源用到 5G、4G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当中,整体降低成本。我们认为, 2G/3G 退网是大势所趋,NB-IoT将承接起未来海量物联网连接需求,在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已经有 100 多个通信运营商实施了 2G、3G 的退网,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已在 4G 时代就着手关闭了 2G 网络。随着我国三大运营商实施 2G/3G 退网,4G 网络深化和 5G 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移动物联网生态将发生变革,NB-IoT 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LTE-Cat1 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5G 将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当前物联网应用还主要集中在智能水电表、智慧家居、共享经济、智能安防等领域,广域低功耗类产品需求较大,NB-IoT 作为我国三大运营商主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有望大量承接2G、3G 的物联网连接。

2. NB-IoT 连接数迈入“亿级”大关,规模效应显现,量变积累为质变。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我国已建成 NB-IoT 基站超过 70万个,实现全国主要城市、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为各类应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网络基础。全网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过 10 亿,其中 NB-IoT 经过 3 年的快速发展,连接数已经超过 1 亿。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烟感、电动车监控等典型应用的连接数达到数百万,甚至超过千万。智慧路灯、智慧停车、智能门锁等新兴规模化应用不断涌现。我们认为,物联网正在经历从连接爆发到价值提升的阶段。一方面,大规模出货带来芯片和模组成本逐年下降,更多应用场景得以实施,经济性逐步显现。另一方面,连接数带动数据汇聚,物联网平台将有能力发挥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从连接到数据挖掘的价值提升。同时,NB-IoT 也在不断升级和演进,当前 R14 版本正在商用普及,速率和移动性都得到加强。未来 R15、R16 将引入小包快传、超低功耗寻呼唤醒信号等功能,进一步降低时延和功耗。2019 年 7 月 17 我国完成了 IMT-2020(5G)候选技术方案的完整提交。在提交的方案中,NB-IoT 技术被正式纳入 5G 候选技术集合,预计 2020 年 6 月 ITU 将正式宣布 5G 技术方案的诞生。而 NB-IoT也将成为未来 5G 物联网主流技术,在架构上融入 5G,支持接入 5G核心网和切片功能。根据 IDC 预测,到 2024 年,蜂窝物联网连接数量将增长到 137.6 亿,是增速最快的物联网连接技术。未来 3 年将是 NB-IoT 发展的黄金时期。

3.政策催化行业加快成熟,健全移动物联网产业链。根据工信部在《通知》中的规划,到 2020 年底,NB-IoT 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 12 亿;推动 NB-IoT 模组价格与 2G 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 NB-IoT 和 Cat1 迁移;打造一批 NB-IoT 应用标杆工程和 NB-IoT 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当前政策催化加强,有望在物联网标准、技术研究、行业规范、应用探索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健全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工信部鼓励各地设立专项扶持和创新资金,支持 NB-IoT 和 Cat1 专用芯片、模组、设备等产品研发工作,提高芯片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满足规模出货需求。

4. 模组厂商优先受益,创新应用逐步落地,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打开成长空间。我国物联网产业链较为成熟,模组厂商出货量在全球占据领先,拥有移远通信、广和通、日海智能等一批优秀的模组厂商,在解决方案领域也有领先的创新和尝试,移为通信、高新兴在车联网领域有长期布局。在智能水表、燃气表等领域,新天科技、三川智慧、宁波水表等企业已经实现大批量出货。我们认为,物联网行业正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随着 5G 落地,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高速率、低延时应用场景将成为现实,为物联网开启更大成长空间。

重点推荐:日海智能、广和通、移为通信、移远通信、汉威科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