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航天技术转化需同等期待

2016-09-19 09:24:00

 

来源:

今年中秋佳节,与十三亿中国人“共明月”的,还有天宫二号。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旨在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天宫二号乃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三步走”计划,如今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待宇航员保障、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等验证后,下步将直指建设一个基本型空间站的最终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自主且核心的航天技术无疑意义重大。然而,长期以来,前沿的航天技术一直由美国等西方国家领先,且对中国采取不开放态度。以国际空间站(ISS)为例,由欧美六个国际主要太空机构联合推进,参与者共16个国家或地区,但主导者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为由将中国拒之门外,且美国国会因国家安全原因通过一项法案,禁止美国与中国的航空计划有任何接触。

换言之,中国发展自主航天科技,具备国防和战略双重意义。回顾最近十余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成绩亦不菲,自2003年第一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后,随后又掌握了太空行走和轨道对接技术。此次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搭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应用载荷,以及失重心血管研究等航天医学实验设备,配备在轨维修技术验证装置、机械臂操作终端在轨维修试验设备,开展空间科学及技术试(实)验。可以说,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已指日可待。

同时,随着一项项航天壮举的圆满完成,航天技术让国人增添了自信,并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人。

航天技术并非只有国防和战略意义,其在转化民用以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被寄予厚望。因为只有把军转民落到实处,才能提升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李克强总理亦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近年航天技术转化成果亦不少,如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制的SAR雷达技术可在8000米高空实现0.1米的分辨能力,可以看清地面足球大小的物体,这项技术现在就应用在资源勘查、气象和灾害判断以及无人机上;而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构建,更是成功打破了美国GPS一家独大的局面。

相对于每年的巨额经费投入,以及相比美国航天商业化收入占投入40%以上,中国航天技术背后的巨大经济产值尚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民众对此也颇为期待。

因此,当前在大力发展航天科技之际,须注重促进其民用转化。一方面,在国家成立重大航天项目时,对科研实力提高与项目的实用性予以综合考虑,尽可能让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有所裨益;另一方面,建立相关政策促进企业与研究所合作,并适当成立一些研究机构,用于研究产业转化项目。航天技术下游有众多产业,而扩大这些产业仅靠国有研究所与军工企业难以完成,因此可引进市场和商业化机制,促进产业转化。

当然,航天科技乃至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商业化都要有一定的范围和约束条件;同时航天所产生的效益往往潜在和间接,具有政治与战略意义,不可纯粹以商业和市场为准绳,需要国家持久的支持与投入。

总之,天宫二号昭示中国航天科技进入新阶段,中国对于航天事业的支持将一如既往,同时,对于航天技术转化以促进经济发展,也需更多考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