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政策失误害了东北经济?国企成了“绊脚石”?

时间:2016-09-29 09:57:00 来源: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被誉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东北三省经济,曾有如此傲人成绩:以8%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16%的工业产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让东北拥有了全国规模最大、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工人群体。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都是让全国人民向往的大城市,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让东北人既骄傲又辛酸的历史。

那时,布局在东北三省的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1988年,全国上缴财税前十名地区中,就有5个来自东北地区。鼎盛时期,辽宁省的机床占全国的11%,吉林省的汽车占全国的11.5%,黑龙江省的大型火电和水电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3%和50%,东北三省的输变电设备占全国的40%。而今,这个曾经承载了无限荣光与梦想的“黄金”区域,掉队了。

国企成了“绊脚石”?

有舆论认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是由国有企业主导,国企发展不力,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迟缓是东北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2014年,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为50%左右,全国这一指标约为10%左右。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东北振兴国企改革是关键,而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央企改革。他说,东北央企数量多,仅辽宁省就有央企及各级企业1751户。吉林省2013年央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90%多,黑龙江省央企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也在60%以上。

然而,数量庞大的央企并没有让东北这块土地“腾飞”起来,反而愈加步履沉重:以有着60年光荣历史的一汽集团为例,这个当年举全国之力打造的“一号工程”,近年来销量屡创新低,2015年业绩更是下跌了7.8%,成为本土汽车公司中表现最为糟糕的汽车企业之一。不得不强调的是,一汽集团的产值占据着吉林省近三分之一的GDP。

梁启东指出,“值得一提的是央企现象。我们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众多,但是仔细分析,真正运行的国有企业中的地方国有企业没多少。比如辽宁300多个国有企业,真正运行的地方国有企业就60多户,看上去的国有企业,其实都是央企,辽宁的大小央企1751户,占辽宁工业的40%;吉林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来自央企,跟地方无关。央企块头大而且数量多,占很多垄断资源,投一个项目100多亿元,投一个项目GDP上来了,一旦这个企业不行了,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

十三年来的对策失误

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曾长期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为什么到了今天,却在市场竞争中止步不前节节败退,甚至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呢?

资深国资专家李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一是计划经济,二是资源性为主的重工业。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看来,东北国有经济占比偏高,国企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尤其在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国企改革不率先破题,全面振兴东北将困难重重。

前一阶段,国家发改委披露,新一轮东北振兴将全面启动,本次振兴主要解决转型发展问题,将投资1.6万亿元,围绕三年滚动计划,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约130个重大工程项目。目标是将东北打造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发改委的意图是,东北地区新一轮的振兴和2003年的振兴有本质区别,当时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转型发展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是主因

在东北,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其负面影响很大。从吉林省看,汽车、石化、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占近70%,这种经济结构极易受市场和环境变化的制约。2012年以来,吉林省发展增速逐年走低。

再看东北经济支柱的钢铁和煤炭产业,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微利和亏损的困境。其中的代表企业辽宁鞍山钢铁集团在2015年度全年亏损达到56亿元,陷入经营困境。本钢集团2015年资产总额1414亿元,负债总额1056亿元,资产负债率75%;2013—2015年,本钢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720亿元、653亿元和47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亿元、3.0亿元和-8.0亿元。

而同属过剩行业的黑龙江龙煤集团更是自2012年煤价下跌开始便没有盈利过。龙煤集团财报显示: 2012年净亏8亿元,2013年亏损扩大到23亿元,2014年亏损接近60亿元,2015年前三个季度,龙煤集团亏损就达到了33.8亿元,

东北是以钢著名,钢铁是工业的“面包”,可是东北钢铁却接连出了“风头”。一件是前几年的通钢事件,一件是东北特钢债务违约。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东北传统产业优势不再,而新的动能尚未接续,经济转型裹足不前,进而拖累整体经济的发展。”谈及东北国有经济的现状,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显得颇为感慨。

矛盾潜在社会肌理

在东北地区的外流人口中,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占相当高的比例,其中就不乏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成批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素质人口的流失,不仅影响到东北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后劲,甚至导致东北的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生退化。其修复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巨大。

东北之老,病根在观念和心态上。官本位现象在东北三省表现得极为明显,官多是造成官气难改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央巡视组的通报,仅黑龙江一省,就超配干部1万多人。

另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全国最高,大量国企高管也被看作是官员。这么高比例的官员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利益和形象,并且其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关系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进行干预,仅靠自我改造机制实现改变,基本没有任何可能性。

虽然“东北病”的表象是经济发展乏力,似乎加大投资能够改善其症状,让东北经济能够重振雄风。但东北的人文环境如果不变,投入再多钱,不是便宜了既得利益群体,就是养肥了一群懒汉。

翻身要重走“老路”趟新路

今年4月26日,《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明确,用十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去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为振兴东北三省开出了药方:

一是启动一批可以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着力扩大消费;

三是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

四是发挥东北骨干企业多的优势,推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东北装备在走向世界中实现转型升级,带动更多配套和就业。

路径1:装备制造业

既是东北工业经济的基础,也是振兴东北的经济增长点和爆发点。十多年来,东北三省重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企业生产面貌得到极大改观,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北的发电设备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三分之一,内燃机产量占五分之一。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大型核电机组、30万吨邮轮、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在东北实现国产化。

路径2:农业

同样,作为天下粮仓的东北三省业绩不俗。2015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20%。东北地区商品粮在全国占40%,其中粳稻产量占45%,玉米占30%,大豆占38%。

改革开放后30多年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让全世界震惊的奇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能够让中国经济释放出巨大潜能的,就是两个字:自由。哪里有了更大自由,哪里就能创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四大副省级城市形成的哈长经济带,是东北自由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最有希望的地区。除了这些地方,政府还能不能创造一块像当初深圳一样的“飞地”,用最少的管制,给创业者最宽松的环境和最大自由。有了自由,东北经济发展就不会缺乏想象的空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