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多上市平台模式正成为不少产业及金融资本追逐的目标

时间:2016-11-04 10:45:00 来源:

近期远程电缆、嘉麟杰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权发生变更,接盘方多是涉足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老手”。有迹象显示,单个上市公司平台已不能满足资本整合资源的诉求,多上市平台模式正成为不少产业及金融资本追逐的目标。

新锐老将各显身手

产业资本手握多个上市公司并非A股市场的新现象。据初步统计,拥有三家及以上A股上市平台的民营资本系已超过20家。其中,既有驰骋资本市场多年的大佬,如复星系,也不乏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的新贵。

近日,远程电缆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杨小明、董事长俞国平以每股11.89元的价格,将各自手中的部分股权转让给睿康体育,后者将合计持有远程电缆22.18%股份。交易完成后,睿康体育将成为远程电缆第一大股东,夏建统将成为远程电缆实际控制人。这是继莲花健康后,夏建统再次拿到上市公司控制权,“睿康系”雏形呼之欲出。

在资本市场驰骋多年的杉杉系近期也出手。11月2日晚,新华龙发布公告,郑永刚旗下炬泰投资与公司股东签订股份购买协议。交易完成后,炬泰投资将成为上市公司二股东。公司同时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早年以服装产业打天下的杉杉系掌门人郑永刚早已通过操刀艾迪西等案例开始向金融家转型。“通过整合,帮助新兴行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同时帮助行业落后、盈利能力下降的老上市公司脱胎换骨。”

在本轮股权腾挪中,国资也表现积极。中国供销集团旗下公司在收获秦岭水泥这一资本平台的基础上,又拿下西藏发展的大股东之位。

地方国资也并非只有卖壳混改。在本轮国企改革中,不少省份均在国企改革纲领文件中提到要在3-5年之内大幅提升地区国资证券化率。除了存量上市公司平台调整和单独IPO外,部分国资企业也选择积极储备上市公司平台。

“转而不退”案例增加

与新贵、大鳄齐出手呼应,今年A股上市公司刮起实际控制人变更狂潮。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40家上市公司公告实际控制人变更,股权转让、举牌是主要形式。

转型困难是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选择退出的主要原因。从行业分布来看,前述40多家公司主要分布在化工、建材、机械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些行业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受到较大冲击,整体增长乏力,不少业内企业已经沦为典型的壳公司。

“创一代”后无人接班也是部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转让股权退出的原因之一。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某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转让,表面上是所处行业不景气,公司几次尝试转型都不顺利,背后无人接班才是主要原因。

也有部分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导火索是“黑天鹅”事件。2015年年底,中恒集团实际控制人许淑清因涉嫌单位行贿罪被立案侦查,公司又陷入到股权质押风波。后续公司与广西投资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广西投资集团由此成为中恒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与以往不同的是,“一转而退”的案例在减少,“转而不退”的案例正在增加。前述投资人士表示,一方面,一次性转让所有股权所需资金量大,新股东存在较大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控股权变更往往是后续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先声,现有大股东一转而退意味着公司转型的后续市值增长与自己无关,而通过股权转让出让大股东之位,转而退居二股东,既可以部分套现,又可以分享后续资本运作带来的收益,同时还可行使股东权利,显然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壳属性”仍是关键

市场人士表示,资本追求多上市公司平台,主要还是看中了相关公司的“壳属性”。不管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手中的资产均存在证券化或者退出的需求,上市公司平台自然多多益善。

最严重组新规使得股权转让这类动作日益成为实力雄厚大玩家的“专享”。中国证监会9月份颁布重组新规,进一步完善重组上市认定标准,借壳成功的难度正在加大。

广发证券认为,今年以来股权转让备受追捧的内在逻辑在于:借壳从严监管后,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产业资本选择高溢价大比例收购一些优质的类“壳”资源的股权。产业资本可以是先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将壳资源收入囊中,60个月后再进行重大资产注入或借壳,来规避重组新规的限制;也不排除有些产业资本暂时不谋求控股,而选择做“二股东”,采取“曲线救国”的道路,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深层次的资本运作。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往往蕴含着投资机会。大股东进出必然会对股价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带来一定投资机会。这些大股东不仅包括产业资本背景的股东,也包括纯粹在二级市场觅食的金融资本。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