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是什么让网约车出行不再美好

2017-02-04 14:03:00

 

来源:

鸡年春节前,一篇《致滴滴,一个让我的出行变得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火爆朋友圈。我所在的几个知识分子群,也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因为工作关系,我出差不少,坐出租车的次数自然也很多,经历过网约车兴起前招手打车的时代,网约车出台后多家补贴竞争拉拢客户的时代,无补贴时代,以及近年来多家合一、市场垄断者出现的时代。我认为这篇帖子所描述的内容基本属实,说出了众多打车人的心声,这大概也是它能火爆朋友圈的最大理由。我试图结合自己及身边朋友的经历,以应用经济学和行为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来分析网约车让出行不再美好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从事研究工作的关系,我喜欢与每一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聊天,这样能较容易地获得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及相关领域的热点信息。我近来就打出租车越来越难、越来越贵的现象,在不同城市与多位司机进行了交流。对于打车加价的现象,他们表示这主要是平台发起的,并说有的时候确实很离谱。一位北京司机师傅说,去年北京有一次下大雨,结果平时20多块钱的车程,硬给加到了100块,也太过了点。对于打车难的问题,多数司机保持沉默,也有司机调侃,说还不是滴滴把大家的胃口给撑大了呗。我进一步询问,这些调度费加价都会给到出租车司机吗,还是说网约车平台会扣留一部分?得到的回答是都会给到出租车司机,否则司机们怎么会对调度费那么上心。

自去年8月网约车平台滴滴与优步合并以来,网约车平台出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地,我和周边的朋友发现出租车确实出现越来越难打的情况,开始是在高峰期频繁加价,5块、10块、14块、20块、翻倍甚至更高。后来衍生到非高峰时期也要加价,我在今年一月上旬在上海参加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五周年年会,连续两天晚上10点左右从会议酒店打车返程,通过滴滴叫车都要求加价14块,不加价就没有车应答。去年11月一位从香港到上海出差的朋友,也抱怨说,以前上海高峰期招手还能打到车,现在不翻倍根本打不到。北京的情况也是类似,我春节前到北京出差,晚上9点多步行回酒店,其间就听到一年轻人电话与朋友抱怨,说刚才滴滴让他加价20多元,他只同意加20,结果就叫不到车,索性走一段去坐地铁。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

滴滴公司作为最早的网约车平台,通过兼并的方式,逐渐完成了对网约车市场的垄断,对传统的出租车市场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它自身也从原先广受客户欢迎的市场供需信息的撮合者,转型成为通过调度费调控市场供需的价格控制者。

从面上来看,造成这一民怨沸腾的直接原因是滴滴公司调度费机制的缺陷。首先,滴滴公司的调度费设置机制不透明、不公开。当前显示给客户的调度费由来是什么,是根据打车客户的加价平均数,还是根据加价最高的客户出价,亦或根本就是人为控制?似乎没有人能说清楚,那么用户在自身利益受损后发出的诸多质疑,即便不是客观事实,在逻辑上也是合情合理。

其次,滴滴的调度费机制为何未能有效调节供需,反而使具有公共属性的出租车市场出现“民怨”沸腾的局面?根据经济学原理,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市场中,商品价格通常能够调节供给与需求双方,使得市场达成供需上的平衡。然而这种供需平衡价格的达成,是要经过供需双方博弈,市场自发调节形成的。滴滴的调度费机制,名义上是给了出租车市场供需方一个议价平台,但实际操作中,需求方与供给方出现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使时下调度费的生成算法相对合理,但“建议加价**”这一貌似有利于需求方信息沟通实质却是极为不合理的设置——将需求方的议价信息暴露给了供给方,从而使市场本该形成的双方博弈变成了单方竞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