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保险行业:监管重拳出击 规范互联网人身险市场

2021-01-07 08:39:00

 

来源:平安证券

平安观点:

前端:明确经营门槛,提出资本实力、行为规范、风险防控等持续性要求。根据19Q4-20Q3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评级,复星联合、弘康、百年、光大永明、信泰、瑞泰、国富、三峡、阳光、华贵人寿等定价激进的险企将面临整改、或无法继续销售极致性价比长期产品(以定期重疾和定期寿险为主),利好头部险企。

1)经营互联网人身险:持续性指标规范包括①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120%、核心≥75%)、②风险评级(B及以上)、③准备金和④公司评级(C以上)。

2)经营十年期及以上互联网普通寿险和年金险:持续性指标规范包括①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150%、核心≥100%)、②综合偿付能力溢额(≥50亿元)、③风险评级(A及以上)和④公司评级(B以上)等。

3)根据19Q4-20Q3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评级,当前热销定期重疾和定期寿险公司大多不符合要求,需整改:网红爆款定期重疾主要集中于光大永明、信泰、瑞泰、国富、三峡、百年人寿等,定期寿险主要集中于阳光、华贵人寿等。百万医疗主要集中于众安、人保健康、各类头部险企等,目前均符合要求。

后端:互联网定性为直营渠道,销售专属人身险产品,实行定价回溯。

1)专属产品:主要包括意外险、健康险(除护理险)、定期寿险、十年期及以上普通型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等。具体来看,

①将互联网定性为直营渠道,一年期以上专属产品附加费用率低于传统产品,体现渠道优势:新规要求一年期及以下专属产品平均预定费用率≤35%(与传统产品一致);一年期以上专属产品不得设置直接佣金和间接佣金,首年预定附加费用率≤60%、平均附加费用率≤25%,总体低于传统产品,具备一定价格优势、让利于民。除险企直营外,互联网渠道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蚂蚁保险、水滴保险和微保等互联网巨头属于平台直营,并无代理人分佣,产品销售以短险居多;而i云保、慧择及旗下齐欣云服等垂直互联网中介平台主要通过微信、知乎等“大V”的公众号宣传等方式获客引流,长险销售居多、佣金率较高,收取除代理人直佣外的剩余佣金作为技术服务费。新规下,两类业务模式均不会受影响,但相应地,预定附加费用率降低的同时,大概率伴随佣金率的下滑,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销售动力。

②一年期及以下专属产品每期缴费金额一致,从源头上规范短期险销售,避免“首月0元”等误导销售行为:为提高获客效率,互联网巨头的保险商城大多以“首月0元”、“首月0.1元”等方式提高短期险吸引力,但实际存在将首月保费均摊至后期保费或首月多收保费等欺骗投保人的问题,实属于虚假宣传、诱导投保人购买保险,银保监会日前已通报与轻松、京东、水滴等平台合作的部分险企,新规更是从源头上规范保险销售。

③目前互联网爆款人身险产品以健康险(定期重疾、百万医疗)和定期寿险为主,年金和两全产品相对较少。此前部分产品仍可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进行线下销售,未来或将全面转战线上、以平台定制化产品销售为主(如蚂蚁定制、慧择合作定制),专项产品、专有渠道销售。

2)建立定价回溯机制,压实机构和高管人员责任,重点规范市场不理性价格竞争,利好头部险企。新规要求保险公司每季度末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进行定价回溯,重点关注赔付率、发生率、费用率、退保率、投资收益率等关键指标,回溯实际经营情况与精算假设之间的偏差,并主动采取调整和报告措施。同时追究总精算师直接责任,以及公司主要负责人、互联网渠道分管负责人的管理责任。部分险企定期重疾精算假设激进,赔付率畸高、长期存续承压,新规下将无以为继。

3)增加需求适应性评估,加强消费者保护:要求向消费者销售与其风险保障需求和支付能力相适应的保险产品。

投资建议:针对市场不理性价格竞争,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在产品定价、公司经营能力等方面做出规范。主要上市险企目前符合各项指标要求,且具备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预计将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中更为获益。长端利率回升、开门红提振,维持“强于大市”评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