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慈善赠药模式是否会受到冲击而退出历史舞台?

2021-02-05 09:58:00

 

来源:第一财经

2018年10月,在抗癌药启动谈判进医保时,曾有人提出疑问,慈善赠药模式是否会受到冲击而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抗癌药进医保速度加快,而药企在推出慈善赠药上,态度却更加积极了。

如在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落地后,药企的赠药方案纷至沓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刚刚获批上市的新药,如1月23日,和黄医药在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治疗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新药苏泰达(索凡替尼胶囊)正式上市的同时,还启动慈善援助项目,援助药品将由和黄医药无偿提供,并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负责项目管理、监督、审核和实施,具体的赠药方案囊括了低保以及非低保两类患者。

另外一种是针对已进入医保后的抗癌药,这方面近期国产PD-1企业表现得甚为突出。如1月29日,信达生物(01801.HK)方面传来消息称,旗下达伯舒“舒心可依-患者救助项目”首位肿瘤免疫治疗患者获得药品救助。该救助项目由北京康盟慈善基金在1月1日启动,同时信达生物无偿向基金会捐助该PD-1药物。在2019年,达伯舒已顺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了行业第一个也是当年唯一一个进入的PD-1产品。

开发一款抗癌新药,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还要耗费巨额的资金。等到抗癌药“十年磨一剑”上市时,普遍定价昂贵,因为这关系到药企商业回报问题。然而,对于患者而言,通常又难以负担得起价格高昂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慈善赠药的方式应运而生。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诺华首次以“慈善赠药”的方式,将格列卫赠药项目推广至世界。之后,越来越多的药企也效仿推出类似的慈善赠药模式,比如先购买一部分的药品,之后再获得免费赠药。不过,由于耐药的不断出现,加上繁杂的申请程序等,慈善赠药也被质疑惠及的群体仍比较有限。

抗癌药进医保,被视为是一种可以惠及广大患者群体一种较佳方式,尤其是历经2020年医保目录调整后,抗癌药从获批上市,到进入医保的时间在缩短。药企也通过降价进入医保后,提高了药品销量。

总体来看,目前药企推出赠药方式,仍有不同的考虑。

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公司一直致力于为患者发现和全球开发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也希望最大程度可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尽可能广泛地惠及肿瘤患者。“一方面,公司在争取早日进入医保目录。很早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筹划准备,希望可以参与2021年的医保谈判。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自建的超过400人的肿瘤学术推广团队(覆盖超过30个省和直辖市2000多家医院)加强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帮助提升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水平;另一方面,除了基本医保,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患者援助项目、全国连锁药房、商业保险等。”

对于上述信达生物的达伯舒进入医保后继续推出慈善赠药做法,有业界解读为是为应对PD-1行业的价格战而采取的策略。2020年国家医保谈判结束后,又有3款国产PD-1产品同时进入医保目录,这些药品对达伯舒原本的价格优势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值得一提的是,信达生物的达伯舒通过推出慈善赠药后,平均下来一年治疗费或还不到2万元,创下PD-1行业治疗费用新低。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药物市场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群体数量庞大,医保解决了药品一定的支付问题,但也只是保基本。面对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药企要继续扩大药物的可及性,需要探索其他支付方式。

付钢表示,对于药厂来讲,产能开工后,在满足有支付能力的患者需求后,再生产多一部分产品,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再以慈善赠药的形式可覆盖到一些没有支付能力的患者,可实现厂家与患者两方共赢。“原研创新药进医保之前,通过慈善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是所有创新药企业会考虑的路径。如果没有进医保的话,通过赠药的方式仍可以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