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养老金入市遇冷并不一定是坏事

2017-08-05 08:52:00

 

来源:互联网

养老金入市遇冷并不一定是坏事

近日,养老金入市的事又热闹起来。原来各地对于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养老金结余资金的事,热情不高。目前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委托投资合同,加入养老金市场化运营的省份总共是8个,仅有1721.5亿元资金到账。目前各省养老金累计结余达4万亿元,如果按照30%的比例投入运营,当有1.2万亿元入市。媒体说,养老金归集的速度和金额都与业内预期相去甚远。

媒体还报道说,累计结余越多,地方利益就越大,资金拿到中央投资运营的阻力也就越大。那些有巨额结余的省份,居然舍不得拿出资金让中央投资营运,倒是一些结余不多的省份,很积极地拿出了真金白银。

笔者看到的媒体, 都是这类充满惋惜的报道,代表的是人社部的情绪和立场。养老金入市这事,现在是地方不急中央急。省级政府对养老金入市的态度,从逻辑上不难推断。资金结余不多的省份,面临看得见的巨大支付压力,于是怀着赌徒一样的心理,巴不得倾其所有投入股市捞一笔,以解决燃眉之急。而结余较多的省份,没有这样的压力,它把结余资金存在当地银行,虽然银行储蓄的回报率很低,但是这些巨额资金留在当地银行,供当地使用,也是当地的一笔财富。

理论上讲,养老金结余越多,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越大,越应该寻求投资营运机会以争取更高的回报率。但是,这种压力在积累制下比较大,而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则减轻许多。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名义上实行统账分离,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制。在积累制下,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应该力求增值保值,这样才能使个人账户资金达到一定的积累额,至少能够抵消通货膨胀的侵蚀,而投资运营至少是保值增值的一种选项。由于巨额空账的出现,个人账户的积累制已经名存实亡,被名义制取代。名义制下的个人账户资金也是现收现付,资金增值与否和投资营运无关,它取决于每年由法定部门决定的记账利率。对于养老金的管理者来说,只要现收现付有余,够支付当前需要即可;而对于参保人来说,不管你用什么方式管理个人账户资金,只要保证将来按记账利率支付收益就万事大吉。所以,无论有巨额结余的省级部门,还是各省的养老保险参保人,都没有什么迫切愿望将养老金结余送出去进行高风险投资。

虽然媒体都在以一种惋惜的态度,报道养老金有大量结余的省份在养老金结余投资运营中的消极不为、一毛不拔,并且认为这些省份不顾及参保人的利益。实际上这样的报道和指责并不十分中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不成熟,将养老金投资于股市是存在巨大风险的,未拿出更多结余资金投资并不见得就一定会危害参保人利益。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并非包赚不赔。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它的年均收益率为-6.89%,是严重亏损的;2016年全国社保基金权益投资收益也仅为1.73%,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由此可知,各地对于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养老金热情不高、兴趣不大,未尝就是一件坏事。在投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多观望或许还是好事,虽然各省的观望未必真的是为参保人的利益着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