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腾讯金融锋芒毕露

2021-08-07 14:43:16

 

来源:互联网

腾讯金融锋芒毕露

本报记者 刘颖 张荣旺 北京报道

经过20余年的狂奔,互联网已然渗透到全世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巨头在数字新世界与法律边界形成的灰色地带反复横跳。如今,吃够了“红利”的巨头们在金融领域的根基日益深厚,过度放贷、垄断加剧的问题逐渐暴露。

当大众开始对金融科技的价值与模式开始重新评估时,一直奉行“藏锋守拙”的腾讯金融科技的锋芒却似乎仍在扩张。尤其是今年以来,其对业务线的调整以及大举招募金融科技领域合作伙伴的动作,引发了业内对其加码金融生态的猜测。

金融科技行业专家苏筱芮认为,腾讯一直没有分拆金融业务,是其比较谨慎,但不拆分不代表不想拆分,而是观察市场态势伺机而动。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短期内应该不会拆分。更有分析称,多次人事调整,可能出于多方考虑,包括为分拆做准备。

即使“藏锋守拙”,腾讯金融科技的体量已然不容小觑。

根据2019年财报,腾讯金融科技营收1014亿元。从2015的不到50亿元计算,短短四年间,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增加近20倍。近日,方正证券研报中,分析师给出腾讯金融科技业务15270亿元(约合2300亿美元)的目标市值,其中支付(理财通)业务估值高达10800亿元人民币。

随着监管对重点领域反垄断的加码,腾讯金融科技布局是否会对金融业务做出调整?腾讯金融科技是否采取相关措施防范大而不倒的风险?截至发稿前,腾讯金融科技方面并未给出回应。

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

腾讯金融科技的成长伴随着与支付宝的“相爱相杀”。

2005年,在支付宝诞生之后,腾讯推出财付通。不过,背靠腾讯巨大流量的财付通始终难与支付宝抗衡,直至2014年春节,腾讯趁春节期间上线微信红包功能,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马云事后称,微信红包如“珍珠港偷袭”。

此后,腾讯通过滴滴、美团等生态伙伴,将支付战争渗透进网约车大战、本地生活大战,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如今,腾讯金融科技已构建成了巨大的金融帝国。

2019年,腾讯正式将金融科技从财报中单列出来,划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这一年,在腾讯各板块收入中,“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一跃成为腾讯的第二大收入板块,营收1014亿元,占总收入的27%,与游戏业务收入(1147亿元)基本持平。全年大涨39%,是所有板块收入中增幅最高的。

2020年腾讯三季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为332.55亿元,占总收入的26%,继续排在了增值服务之后,列为第二;前三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22%、30%和24%。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金融科技业务在2015年之前尚不明晰,与电子商务业务混在一起,被归在“其他”业务板块中。当年,腾讯“其他”业务收入为47.3亿元,这意味着彼时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不足50亿元。短短四年间,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增加近20倍。

尤其是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可谓是二分天下。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Q1,腾讯旗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分别稳定在40%和50%左右。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移动支付行业专家王晓韡指出,在双寡头的垄断格局下,支付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支付行业的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此外,一些支付机构开始转向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服务,从而获得生存空间。

在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看来,于商户而言,长期垄断的格局,会使对商户端和渠道端实行的竞争补贴下行,或企业方会将补贴升级为提升商户黏性等更高级的方式。市场份额的稳定尤其是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几乎不会再大规模投入补贴,根据市场规律,垄断会造成市场活力的下降。一位从业人士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微信支付的补贴力度正在降低。未来预计补贴力度还会进一步下调,甚至取消。

然而,拥有超10亿用户的微信的野心绝不仅仅在称霸支付领域。事实上,支付业务只是起点,除了各种手续费利润之外,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金融业务的入口,进而向高毛利的金融业务二次引流。而腾讯金融科技早已完成了金融牌照全布局。

2011年,财付通获得央行颁发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后,腾讯金融科技又陆续获得了银行、保险、证券、小贷等牌照,入股了中金公司、和泰人寿等持牌金融机构,联合高瓴资本在中国香港拿下公募牌照。

逆势加码金融布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