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资本大撤退 影视行业进入去泡沫期

2021-08-08 04:39:40

 

来源:互联网

资本大撤退 影视行业进入去泡沫期

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票房突破500亿元大关,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达到202亿元。虽然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飙升,但不少业内人士还是感受到了近期的“行业降温”,纷纷表示出对资本撤离的担忧。

事实上,影视行业乱象频出,明星的高片酬、过度炒作、虚假票房等一系列问题让影视行业蒙上阴影,6月4日A股影视板块遭遇重挫,包括华谊兄弟、唐德影视、长城影视、上海电影等股票跌幅均在5%以上。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直言:“如果一味的靠资本市场输血融资来抬高产业门槛并不现实,接下来影视股股价还会下跌。”

一家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对现在的影视公司而言,资本的撤出对行业来讲是一个‘机会’, 撤出的资本大多急功近利,而且这个行业‘水太浑,鱼龙混杂’,确实该洗牌了。”

资本有“眼睛”

“大起大落”是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对当下电影行业的形容,他相信资本是有“眼睛”的,“不能抱着能骗就骗的心态,随便就坑了一大片的散户。”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CEO王中磊也坦言,相比三年前的热潮,现阶段明显感觉“冷”下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投资人越来越清楚电影盈利的非确定性,目前行业遇冷更多的体现在融资难上。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直言:“影视公司也许会进入漫长的‘冷冻期’。”微电影制作人胡朝松告诉记者,此前投资方可能投资了很多片子但收不到成效,使得投资方在选择上更加慎重,从而出现影视行业融资难的情况。

而影视行业的监管日渐严格,也使得制作方不得不随之进行调整,一些已完成的片子被迫搁置或者重拍,造成了大量资本的流失和人员的消耗。据微电影制作人胡朝松介绍,影视行业的制作成本增高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影视制作的投入越来越大,影视平台各方较量,“争夺利益”出现了某种恶性循环。动辄过亿元的投资,使得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昂。而大资本往往集中在同一IP上,小的投资方连门槛都进不了,不得不改变方向。

另外,影视业的风险加大,也使得投资方对于影视业的投入更趋于谨慎。王长田称:“资本在撤离市场,整个社会的不信任,导致影视公司普遍的融资困难。未来一两年的时间,现在的两万家影视公司中,有几千家要倒闭。接下来从业人员找工作都成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也向记者表示:“原来融资太随意、方便,导致了部分影视公司挥霍成性的问题。影视行业遇冷主要因为行业经历了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发展的更稳妥更理性了。社会舆论对于影视行业的监督和批评更加严格,现在的影视行业增长预期变得不如以前那么亢奋。”

举步维艰的IPO之路

事实上,资本市场遇冷,但影视行业竞争压力依旧不减。记者注意到,近两年,虽然我国银幕数增长很快,但单银幕产出持续下降。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鹏向记者坦言:“保利影业也面临这样的市场竞争压力,单银幕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短时间银幕数量扩张速度太快,目前市场银幕数基本保持20%的增长。”

在行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之下,为了提高产生爆款内容的概率,部分影视公司走上IPO道路,寻求资本帮助。2015年,资本疯狂席卷影视产业,大批公司集中登陆资本市场,挂牌新三板的“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的影视公司高达44家。但自2016年来电影市场的增速放缓,加上2017年下半年,对影视产业的监管进一步收紧,开心麻花、博纳影业在内多家影视公司的IPO处境艰难。

2010年12月,博纳影业赴美上市,成为在美上市的中国影视传媒第一股。但最终因估值低迷终止了在纳斯达克的交易,回国开启闯关IPO之路。但目前即便手握多个优秀IP,仍在艰难排队中。博纳影业的股东阎焱指出:“监管层对目前影视公司上市,尤其是财务审计非常严格,这也是资本逐渐对影视公司采取观望态度的原因。最近博纳刚刚经过了证监会第二次复查。”

据中文投数据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9月,23家A股影视公司半数业绩下滑,老牌民营电影公司主营业务同比减少甚至亏损,149家新三板影视公司中62家亏损,占比41.61%。传统院线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记者注意到,包括基美影业(430358)在内的部分知名影视企业曾宣布退出新三板,有部分业内人士将这看作是准备进行IPO的信号。6月21日,记者致电基美影业相关工作人员,对方表示:“目前公司并没有IPO的相关公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