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瞄准债转股 结构性去杠杆再深入
定向降准瞄准债转股 结构性去杠杆再深入
近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拟释放7000亿元资金规模。
其中,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同时撬动相同规模的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机构使用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情况将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
债转股是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尽管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债转股项目发展,但签约多、落地难的现象仍较为明显。据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债转股协议金额超过1.6万亿元,已落地债转股项目金额仅1200多亿元,项目落地率仅8%。
分析认为,“落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占用率高、资本补充机制不完善,对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缺乏合理预期,导致机构投资积极性不高,落地资金筹资困难等。此次定向降准释放5000亿元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资金紧张现状,加快推进债转股项目的落地。
加速项目落地
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公告,自2018年7月5日起,下调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此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同时撬动相同规模的社会资金参与。
按照要求,相关银行要建立台账,逐笔详细记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实施情况,按季报送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同时,金融机构使用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情况将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债转股本身是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手段。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表外资金回归表内,市场流动性趋紧。加之企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资金面更加紧张。此次央行定向降准支持“债转股”,不仅适度调整放松流动性,同时能管控资金流动方向,深化结构性去杠杆进程。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定向降准的核心特征是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能够在支持特定实体的情况下,同时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定向降准会适度缓解目前银行业负债端压力,但并非普降,因此预期程度有限。
债转股实际上是一种债务重组手段,通过组建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产权关系,由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认为,进行债转股可以降低银行坏账压力,也减轻了企业债务压力,有利于去杠杆。
某股份制银行广东地区对公客户经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银行对不良资产一般采取资产打包转让、拍卖、协议清收、并购重组等方式处置。近年来,不良资产每年都在上升,但总体还算平稳,不过今年以来企业信用债券违约率上升,导致与之相关的不良资产也在增加。
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较一季度上升0.15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3%,贷款拨备率3.5%。
在熊启跃看来,这一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主要是受监管新规对不良资产认定标准趋严的影响。
根据今年3月份发布的《银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逾期90天以上贷款将纳入不良贷款的比例,这使得原来很多银行归入关注类的一些贷款也被计入不良贷款行列,计提压力也将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