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挺起中国脊梁 ——点滴润滑见证大国崛起
大国重器挺起中国脊梁 ——点滴润滑见证大国崛起
70年沧桑巨变,中国完成了从百废待兴的农业国到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变。70年来,中国航天、中国高铁、C919、国产航母等一系列“大国重器”,不断刷新着中国制造的高度,一个个大国重器的相继问世挺起了中国脊梁。
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工业配套企业不断奋进的壮丽篇章。《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伴随“大国重器”一路走来,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用“一滴油”的旅程,见证了共和国的崛起。
“两弹一星”扬帆起航
新中国在朝阳下崛起,“两弹一星”的成功坚定了新中国自主发展的信念。
国家博物馆内,雄壮的后母戊鼎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尊中国古代单体重量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最高铸造工艺,同时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大国谓之重器同样如此。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古老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面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然而,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并非一路坦途。面对着苏联专家撤离,中国的工业体系不健全的诸多困难,“两弹一星”工程一度举步维艰。
但是,刚刚经历过民族独立的中国人民知道,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走向独立自主。当时,在原子弹研发中有几项核心难题。其中,氟油位列其中。氟油是浓缩铀的设备必须使用的一款润滑产品。因此,当时外界对这款产品的技术封锁非常严密。
这项任务落在了621厂(长城润滑油前身)的身上。在得不到任何原料、工艺和设备等资料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国外对生产氟油方法的简要报道,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建立了小型氟制备装置。
研究人员每天都要与含氟产品打交道,而氟化氢、氟化剂、氟气等产品的毒性和腐蚀性很大,滴在手上就会烧个洞。氟还会与骨骼中的钙反应造成钙流失,即使每天吃钙片,参与研发的工作人员中很多人的骨骼都是一个个微小的洞。
即便如此,技术人员从未退缩。“做出氟油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死也要把氟油搞出来。”一位曾经参与研发的工作人员回忆道。
就这样,靠着必胜的决心和勇气,1962年,氟油产品研制成功,正式投入扩大生产。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621厂又投入到人造卫星用润滑油的生产中。并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攻关最终攻克难题,顺利完成了配套东方红一号润滑油的任务。“两弹一星”工程的顺利完成,成为了中国在大国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工匠迎难而上
时代的列车缓缓驶过,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铁真正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一个普通周末的上午,李华(化名)坐在前往天津的高铁上,窗外的风景飞驰而过。在北京工作的李华每周都要往返于北京和天津之间。半小时的路程让李华可以从容地赶在中午到家。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了很多人的日常。而在这背后,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则折射出了中国奋进新时代的缩影。
让时间回到1978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乘坐在日本新干线上,舒适、快捷的新干线在邓小平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当记者问到邓小平的乘坐感受时,他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这样的速度!”
但是,对于总计包含55万个零部件的高铁列车而言,当时的中国不但没有相应的核心技术,周边的配套产业也还不够完备。中国能否造成高铁仍然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时间来到2005年,致力于推进高铁计划之时发现很多关键设备还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不得已,只能选择引进国外技术配合联合生产的方式进行。2008年京津城际正式通车,然而,当时中国第一代高铁“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的国产化程度却并不高。对于当时中国第一列高铁列车有着这样的形容:整个列车上,只有CRH三个字是中国的。
但正因为有差距,才有了追赶的动力和目标。中国高铁国产化替代工作也由此展开。“我们当时是配套齿轮箱、减震器等部件润滑油脂产品。”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副总经理张春辉说道,“当时设备所需的齿轮箱、润滑油、泵、阀门、轴承等配套产业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相对于核心设备,我们发现,在这些领域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