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中国太平:一个“90后”的传承与创新

2021-08-07 17:46:38

 

来源:互联网

中国太平:一个“90后”的传承与创新

陈晶晶

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也将迎来自己九十岁的生日。

2019年8月28日,中国太平旗下中国太平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控股”,股票代码:966.HK)在香港公布2019年中期业绩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太平总保费达到138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67.44亿港元,同比增长29.5%;总资产达到8329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10.7%。

从1929年在上海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一路走来,几经变迁,屡次重组,但仍薪火相传,连续经营,成为中国保险业屹立不倒的旗帜。

调整:植根海外

熟悉中国太平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太平是由太平保险、中国保险和民安保险合并而成。

作为全国保险业的重镇,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保险机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对上海保险业的改组,成为保险事业的工作重心。其中,资力最为雄厚的中国保险公司和太平保险公司成为改组的排头兵——1951年,中国保险和当时的太平保险分别完成了公私合营。在此之前,民安保险其实已经在海外开始自己的布局,1949年9月,香港民安保险(前身是民安保险香港分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

1953年5月26日,内地的民安保险公司公开登报宣告清理结束。

1956年8月,太平保险与一家名为“新丰保险”的企业进一步合并,成立新的太平保险公司,并将总公司及太平人寿保险公司(1938年成立)一并迁往北京,专营海外人寿保险及其他各类保险业务。

同年,“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相继由上海迁册北京,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

根据当时国家的统一安排,“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停办中国内地业务,和“香港民安保险”一起,归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一领导,专门经营境外业务。

从1959年起,中国内地保险业务除上海、哈尔滨等地因客观条件仍有一定需要,继续短期维持之外,其余各地全部停办。而此时,“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香港民安保险”则全力推进海外保险业务。积极创新业务种类,为当地华侨提供了贴心的保险保障,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工商业发展。

一位太平的老员工留下如此回忆和评价:退出中国内地市场,致力于中国香港和海外业务,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根本性调整,对昔日的太平以及今日活跃于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的太平集团的气质与风格养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制:品牌整合

改革开放,百业待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设立“保险驻港联办处”。

1984年秋,经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将原来的“保险驻港联办处”撤销,成立“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派驻香港的行政管理机构。

之后几年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把单纯管理性质的“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改组为企业法人。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保险、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中国人寿保险合资组建了“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用以取代中国保险港澳管理处,对驻港澳各家保险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1998年10月,海外保险机构划归至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合称中国保险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集团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成为境外机构的最终控股公司和直属国务院的金融保险集团。

2000年,中国保险香港分公司、太平保险香港分公司的业务并入香港民安保险,同年10月,三家公司正式完成重组,组成新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

在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对现有机构进行重组改制的同时,为抓住内地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时任董事长杨超为首的中国保险集团领导班子决定重回故土,在境内恢复开展保险业务。

其实,早在此前,香港民安保险已经乘着改革春风进入内地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