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双循环”加速跑

2020-08-08 10:40:00

 

来源:互联网

“双循环”加速跑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内循环”成为最近的经济热词,近期也被一些重要会议频繁提及。据新华社消息,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该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稍早的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也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受访经济界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从企业家座谈会提出的“逐步形成”到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快形成”,可见紧迫性明显提升。内循环框架将深度影响“十四五”期间的中国经济,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打造经济内循环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对此,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向记者分析,“国家之所以提出这一新发展格局,主要基于对国际大势和国内大局的精准研判。”

在王静文看来,从国际来看,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已经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节奏,新冠肺炎疫情又迫使各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从国内来看,我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内需潜力、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以及充足的政策空间,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又能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双循环’战略是中国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

据沈建光分析,一方面,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经济全球化自2008年以来脚步就在放缓,近年来甚至停滞、倒退,贫富差距拉大导致西方政治经济政策民粹化越发明显,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剧了上述进程,中国面对的外部形势越发严峻。”

另一方面,尽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但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以及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人口及财富基础,总体具备了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的条件。此外,近年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电商物流等快速发展,为中国企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供应链能力提供了强力保障。”沈建光指出。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还认为,二季度重回正增长,“内循环”开启加速度。“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3.2%,不仅实现由负转正,更显著超出市场预期。这表明在上半年政策托底、投资先行的主动应对之下,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运行已经基本修复。”在程实看来,4~6月的进出口数据,得益于全产业链的完备性以及领先的防疫优势,中国“内循环”与全球“外循环”的纽带依然坚韧。

展望下半年,程实认为,下半年两大新趋势料将为内循环按下加速键。从内需层面来看,消费引擎预计将提速回暖,助力经济增速向长期中枢水平回归。从政策层面来看,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降准、降息工具料将从三季度开始以小幅度、多频次的方式逐步落地。

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市场规模大和产业体系完善的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动力。”对于内循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王静文告诉记者。

他同时还指出,“这同时也可能引发产品出口受阻、生产成本上升、技术升级受限等问题,因此应该尽可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王静文认为:“‘国内大循环’的意义更多在于‘防风险’和‘补短板’,在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外需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通过加强‘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重塑国际产业链、贸易链布局,能够重点保障国内生产链和供应链稳定和安全运行,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