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部署提振升级 未来消费增长有望继续回升
国常会部署提振升级 未来消费增长有望继续回升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一年一度的“双11”如期而至。根据各大电商纷纷交出的“双11”统计数据,11月1日0时至11月11日23:59,2020天猫“双11”成交额达到4982亿元,京东“双11”也累计下单金额超过2715亿元,均再次创下销售规模的新纪录。在业界看来,这是继“6·18”后,疫后经济复苏的又一次提速。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网上零售在整体社零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互联网电商引领的线上模式在疫情期间帮助供应商应对疫情冲击、保障基本民生,当前更成为中国消费复苏的领头羊。互联网电商不断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创新业务模式,新的业态如生鲜电商、无接触零售等异军突起、亮点不断,近期中国经济持续修复、消费者信息得到提振,‘双11’销售额再创新高符合预期。”
不仅网络实物商品销售较快增长,我国消费呈现稳步复苏的态势: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连续三个月同比正增长。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8%,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记者注意到,促消费再获政策支持:11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和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确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支持“互联网+旅游”发展的措施。不仅如此,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这包括四部分、十九条扩内需促消费的务实举措。
这在受访经济界专家看来,从10月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看,今年促消费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由于餐饮收入同比转正,服务消费延续修复趋势,预期未来消费增长仍将保持继续回升的态势。
消费增长有望继续回升
官方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68%。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9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
对此,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消费表现较好,除了消费环境进一步正常化之外,也跟失业率下降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有关。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分析说,受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逐渐释放,叠加国庆、中秋小长假消费需求增加影响,本月消费继续恢复。
有迹象显示餐饮等服务消费稳步恢复。数据显示,10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随着居民外出就餐和旅游活动增多以及在国庆、中秋双节带动下,餐饮、住宿等服务消费明显复苏。”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张敏解读时说。
之所以消费能够恢复,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2020年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环境改善,国内的疫情防控成果明显,大家外出消费的信心增强,这为消费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消费能力提升。随着经济的恢复,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增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三是消费政策发力。今年以来,国家推出促进汽车消费、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对于相关的行业、相关的消费带动作用增强。
汽车消费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从数据可见:10月汽车消费同比增长12.0%,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汽车类商品销售拉动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1.1个百分点。“今年汽车消费增长较快,主要跟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需求有关。”王静文说。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些促消费举措。对此,沈建光认为,“前期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非常成功,复工复产进展顺利、农民工等大量返回城市工作,二季度以来多地政府出台消费券、购车补贴政策刺激需求,同步通过组织大型促销活动、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等方式提升消费品供给,客观上都为近期的消费复苏创造了良好条件。”
王静文也对记者表示,“从10月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看,今年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十一’长假期间餐饮、旅游、票房都出现明显好转,10月餐饮收入同比转正,都能够看出政策对于消费的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沈建光对记者说,“近来社零消费仍在提升,从我们根据线上消费情况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一线城市消费好转,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也有所提升,是个积极迹象。从品类来看,通讯器材、化妆品、服装、珠宝等可选品明显上行,说明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已经在渐渐消退。同时,前期表现疲软的地产类零售(家电、家具、建材)亦有改善,餐饮收入同比转正,服务消费延续修复趋势,预期短期内消费仍将保持回暖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