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同业压缩负债成本骤升 中小银行利润“降速”

2021-08-07 11:35:32

 

来源:互联网

同业压缩负债成本骤升 中小银行利润“降速”

在国有大行净利润回升、资产质量企稳的同时,中小银行正迎来最煎熬的日子。

一直以来,通过同业业务来扩张是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增肥”的一个利器。亦有分析称,此种“靠天吃饭”的行为,也是中小银行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一个现实问题是,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同业资产压缩、市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中小银行负债成本急剧上升,导致利润增速下降十分明显。

利润“降速”的背后,显示出中小银行客户类型单一、底子薄、网点少等先天不足。同时,区域性经济的分化导致一些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恶化,这更让某些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

净利润下滑

国有五大行年报悉数披露完毕,净利润增长有所回升的同时,资产质量触底反弹。从大行的净息差、不良率、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看,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然而中小银行却还在煎熬中。

从中小银行已披露年报数据看,息差仍在进一步收窄,而净利润增速下降较为明显。例如,徽商银行2017年净利润增长为10.84%,低于2016年11.51%的增速;盛京银行2017年净利润增长10.1%,低于2016年10.5%的增速;哈尔滨银行净利润增速从9.4%降至了7%。

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背后是净息差的收窄。在利率市场化和中小银行吸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数中小银行的净息差呈现年年下降趋势。例如,盛京银行2017年净息差为1.50%,较2016年1.75%下降了25个BP,而2015年该数据值为2.14%;徽商银行的净息差为2.31%,较2016年2.59%下降28个BP。

“净息差是影响中小银行净利润最直接的因素。贷款收益的上升幅度低于负债成本,令净息差的下降较为明显。”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大行个人客户占比较大,有很强的吸储能力,客户对于利率变动敏感度更低,受到的影响会小于中小银行。

缩表压力更大

中小银行2017年净利润表现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同业业务压缩的趋势明显。在金融监管趋严形势下,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缩表压力,盈利也就受到了挑战。

“一直以来,通过同业业务来扩张是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增肥的一个利器。一手同业业务融入资金,一手非标投资对外投资,这基本成为中小银行赚钱的套路。但是2017年市场行情有所变化,同业利率的高涨让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很多业务也变得不赚钱了。”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2017年不少银行纷纷主动缩表。中信银行在2017年主动控制业务规模,成为了首家主动缩表的商业银行,该行将信贷资源向零售倾斜,主动压降了同业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

中信银行年报显示,该行去年同业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合计减少了7002亿元,降幅高达44.3%。中信银行董事长李庆萍明确表示,银行在2017年加大了低效率资产的清理,以此实现银行的转型。

实际上,多数银行同业业务中低效率的资产可能更多。由于银行的吸储能力有限,一些银行通过同业拆入融进资金,但是利息支出的上涨让这块业务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侵蚀了银行的利润。

一家城商行信贷部人士认为,中小银行通过同业业务的做法是一种“靠天吃饭”的行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小银行的底子薄,网点少,肯定在实力上没有办法跟规模较大的银行相比。但是这些银行也在转型,而落脚点则在于互联网金融上。”该城商行信贷部人士表示,“中小银行要摆脱同业业务上的依赖,在业务结构上进行调整,扩宽负债渠道,应对流动性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在净利润增速下滑的同时,部分银行还面临比较大不良压力。“大行能在经济企稳的时候更早地反映在业绩上,而中小银行则不行。大行在客户上种类更多,质量也要高一些,多数是大型企业,而中小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更多。具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能把成本转嫁出去,但是中小企业很难做到。”建行相关人士认为。

该人士认为,金融监管的加强让很多中小银行的“玩法”都行不通了,这也倒逼着很多银行要回归本源,将精力放在实体经济上。“可能接下来中小银行的分化会更加地严重,一方面要消化掉此前的不良,另一方面则要经历转型的阵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