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深度:小米式成功效应的利与弊

2021-08-08 02:41:22

 

来源:互联网

深度:小米式成功效应的利与弊

【中国经营网注】小米的成功,除了把雷军雷布斯推上了神坛之外,还有就是把互联网思维推上了神坛。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小米热潮,各行各业都去学小米,但结果是大部分企业还是败下阵来。小米的“互联网思维”虽有可取之处,但是同样也存在局限和制约。如今小米饱受争议,现在又因专利问题被猛戳七寸,取得如此成绩却被黑出翔,作者认为罪魁祸首是“互联网思维”这个大泡沫。本文来自IT时代网。


最近有一篇文章称小米毁了“中国制造”,点睛之笔是:“当大洋彼岸的美国大踏步通过知识经济推动经济复苏的时候,我们却在互联网思维的泡沫里歇斯底里的狂欢。”作者深恶痛疾的正是被妖魔化的“互联网思维“所产生的贻害整个制造业的“盲目跟风、华而不实”的浮躁大环境,而小米公司正是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走在最前列的成功典型,成为被炮轰的对象也在情理之中。

互联网时代,是先驱还是先烈,很难分辨清楚。小米公司取得的成功是举目共睹的,短短四年半时间就登上了全球手机供应商第三的宝座,估值更是跃至400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成长最快的手机品牌,有着走向全球,向苹果发起挑战的勇气和决心。然而,盛衰荣辱,成长中的小米其实是毁誉参半的,线下黄牛渠道是非难辨,各路山寨小米浑水摸鱼,产能问题的魔咒总无法消除,饥饿营销的恶名更是一路黑到底,好不容易在市场占有率上耀武扬威了,又会因专利匮乏的问题而被猛戳七寸。很多人为小米打抱不平,觉得小米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国产手机品牌,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已经难能可贵了,应该加以褒扬才对。言下之意是,时间欠小米的总有一天会悉数攥到手里,拿小米4年的专利、技术、工艺积累和苹果40年的沉淀做对比,未免太苛刻了吧?呵呵,从情理上看,确实如此,但是有果必有因,为什么仅仅出道一年的华为荣耀品牌系列,成长速度同样飞快,却宠辱不惊?为什么沉睡多年失意的魅族,面对恶劣残酷的竞争环境,却能赢得工艺和科技感上的尊重?难道是因为小米成功的光环太显耀,才有了被黑出翔的道理?

显然不是,小米之所以饱受争议,跟其在手机硬件上的销售成绩关联并不大,因为销售业绩和品牌形象根本上取决于产品,小米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当之无愧是国产手机的骄傲,应该给手工点赞才是。真正让小米公司陷入万劫不复被捧杀境地的罪魁祸首反倒是“互联网思维”这个大泡沫。雷军曾经也说过,大家为小米的发展总结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看不起;第二个阶段叫看不懂;第三个阶段是想学学不会。对于,很多新入局的参与者而言,小米这些章法有序,打破常规的运作手段,会让人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本着拒绝洗脑,不被行业浮躁之风冲昏头脑的态度,是时候谈谈小米式成功效应的利与弊了。

一、案例势能有点虚

这两年传统经济不愠不火,大多数传统企业把打翻身仗的期望寄托在了互联网化的转型升级上。很多传统企业老板狗急跳墙,为了找到突破口,他们纷纷组建新媒体部门,玩微博微信自媒体,搞粉丝、社群经济等,血本下了不少,收效呢?少部分能通过新媒体的拓展尝到甜头,大部分企业碍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基因,在尝试做新媒体一段时间后,最后还是在入不敷出KPI考核面前英勇阵亡了。

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思维是个“道”上的命题,很多企业当成“术”来用。小米公司作为一个初长成的企业,率先利用新经济模式取得了成功,具备了榜样势能,更是用新潮前卫的“商业模式”和游刃有余的“营销玩法”塑造了诸如:预购电商、饥饿营销、渠道失控、粉丝经济等新鲜玩法,成为一家被跨界模范公司,被诸多企业所模仿学习。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小米热潮,各行各业都在学小米,各路商学院教授和培训教授都在拿小米做范例。小米在这种榜样势能下,穿金戴银,不需半点投入就躺在了自媒体作者的笔下,科技媒体的头条以及网友茶余饭后的谈资里。这些都是其他跟风模仿者不具备的资源,拿什么跟小米比?

很多老板很纳闷,为什么小米、雕爷牛腩、黄太吉、三只松鼠等企业,可以成功,而我们不行?因为大部分老板只是被成功的案例刺激了神经,根本没转化成实际可操作的办法。尝到好处就进,栽了跟头就退,拿一种浮躁投机的心理玩商业能行得通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