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2016年IPO批文下发数据一览 新股提速中签却难

2016-12-28 10:44:00

 

来源:

去年暂停4个月的IPO重启后,在2016年呈现出新的特点。“取消打新预缴款制度”在2016年的正式落地实施,让A股市场迈入全民打新时代,IPO批文的下发节奏也在今年下半年加速,然而投资者“无风险套利”的打新造富游戏越发面临“中签难”的无奈境地,有甚者打新反被套。

2016年IPO批文的下发已落下帷幕,全年累计有275家企业过会,融资规模预计1817.2亿元。其中,上半年谨慎慢行,但下半年开始明显加速,后6个月共有205家企业获批,融资规模预计达1399亿元,均超过上半年量的2倍左右。然而较多的供给并未加大投资者的中签几率,下半年的网上网下中签率反倒均低于上半年。

投资者蜂拥参与打新游戏,不可抗拒的诱惑主要来自于新股疯涨带来的造福梦。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新股因发行市盈率受限存在较大的资金炒作空间,上市后连续封涨停板,这类个股中涨幅较多的仍属中小创业板个股;而涨幅较小的个股多集中于主板,尤以银行股表现最遭。

新股提速中签却难

全民打新的2016年,新股供应量在下半年急速增加,然而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问题却是中签越来越难。

自去年11月份重启IPO发行,今年1月份开始IPO批文的下发也进入正常化。上半年之初,监管层的放行节奏稍为谨慎,保持了每月1~2次的批文下发节奏,每次放行的数量在7~9家之间,上半年总体有70家企业获批发行;每次放行的IPO融资规模均在100亿元以内,总体融资规模在418亿元左右。

然而,下半年开始,IPO放行的节奏明显加快。自7月份首批放行13家开始,基本上下半年每次的过会数量基本维持在13家上下。在数量上增量之外,11月份开始IPO批文的下发次数也进一步增加。今年下半年开始,证监会原本每月两次批文的节奏,在11月份开始变为每周批一次,即每月四次下发批文。这样的节奏也在12月份持续进行。整个下半年共有205家企业获批,融资规模预计达1399亿元,均超过上半年量的2倍左右。

双重加速之下,11月份开始IPO过会数量激增。在今年7月份至10月份期间,证监会每月核发IPO批文26~28家,但11月份这一数字达到52家,12月份的过会企业也有46家。这样的过会规模与去年上半年第二季度IPO获批数量相当。在去年7月份IPO暂停之前,去年1月至6月份的过会企业数量分别为44家、0家、24家、55家、43家、52家,总共218家企业获准发行。

“3000多点的位置和5000点左右位置放行的数量差不多,可能反映出证监会的一种导向,尚不去说注册制,但实际上在做类似注册制的事情。”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近期表示。

德勤中国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在假设2017年1月会有38家已过会企业成功上市以及目前有超过600家企业在等候上巿审批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将会有380到420家公司上市,共融资2500亿至2800亿元人民币。按此预期,明年新股上市数量和融资额或将较今年均有大幅增长。

这意味着新股发行提速之下, IPO“堰塞湖”水位在逐步降低。根据证监会消息,截至2016年12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726家,其中,已过会40家,未过686会家。

然而下半年的IPO审批提速并未给打新投资者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网上网下中签率均低于上半年。本报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截至12月28日上市的新股,今年上半年网上申购平均中签率为0.0742%、网下申购平均中签率为0.01685%,而下半年对应的数据分别为0.04455%、0.01048%。

从月度情况来看,今年1月份只有1只新股上市,网上网下申购中签率分别为0.1924%、0.0406%,均高于全年其余月份的网上网下申购平均中签率。若除去今年1月份的特殊情况外,今年8月份的网上申购平均中签率位居首位,为0.0674%,然而下半年其余5个月集体处于低位,平均中签率维持在0.0361%~0.0480%之间,仅跑赢上半年的4月份;网下中签率方面,12月份和11月份的平均中签率处于高位,分别0.0208%、0.0166%,而下半年的其余3个月则集体垫底,平均中签率区间为0.0055%~0.0070%,其中10月份的中签率最低。

而相较前两年的平均中签率,2016年至今的新股中签率也处于最低位。东方财富网choice数据显示,2014年1月1日至12月27日期间,A股有115家IPO发行上市,最高中签率为4.87%,最低中签率为0.28%,平均中签率为1.11%;2015年同期,A股共有212家IPO发行上市,最高中签率为1.63%,最低中签率为0.12%,平均中签率为0.5%;而2016年同期,A股市场有217家IPO发行上市,最高中签率为0.47%,最低中签率为0.01%,平均中签率仅为0.05%。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