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激光雷达寡头垄断格局开始出现松动

2016-12-23 12:04:00

 

来源:

激光雷达技术的不断成熟,正让无人车的“眼睛”越来越亮。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类似于移动通讯行业从诺基亚到苹果的巨变。整车厂和互联网巨头相信无人驾驶和车联网的到来将不可逆,这些巨头几乎抱团涌入无人驾驶市场。除了谷歌、百度、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中外品牌也纷纷投入其中。

各家都在积极寻求向无人驾驶转变的契机。而这在禾赛科技CEO李一帆看来,绝非一时兴起,或者单纯追逐风口,而是动真格地在智能驾驶道路上开始角逐了。但是今年以来,特斯拉汽车的撞车事故对现有的ADAS与无人驾驶方案提出了警示。

激光雷达—无人车的“眼睛”

谷歌曾经公开承认,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推出以来已经发生过10多起事故。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比人类驾驶的汽车高4倍。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让无人驾驶汽车更安全激光雷达技术渐入大众视野。

没有驾驶员,无人车想要看得见,则必须采用传感器。而传感器之间的相互配合就成了无人车的眼睛。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未来的市场空间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支撑,激光雷达将是实现小数点后几位安全性的可靠保障。

目前,无人驾驶传感器的主流解决方案就是激光雷达。比如Uber无人车,以及Google无人车,采用的传感器都是激光雷达。与目前常用的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相比,激光雷达在可靠性上有良好表现。自动驾驶领域相关产品使用较多的是毫米波雷达加摄像头,而这种技术在远距离识别,3D成像有明显缺陷。

不过,广发证券分析团队认为,要做到完全的无人驾驶仅靠单种类型的传感器难以实现,未来方向一定是多种传感器的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不可缺少。而李一帆也告诉记者,一旦做到与整车及其他传感器完美融合,前途将不可限量。

在区区数年前,国内的无人车载激光雷达的研发几乎是一片空白。而现在,已有数家公司走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禾赛科技、镭神智能、大族激光等国内新进入企业主纷纷抢占无人驾驶感知层的供应链,尤其是激光雷达这一附加值高、国内企业有望实现弯道超车的领域。

技术难成本高

不过,尽管激光雷达导航技术热度正酣,但是在市场上却尚未起量。

“激光导航在精度上和技术上相对于磁导航都要高一些,但是价格也不便宜。”华晓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大熊表示,高额的成本在是很多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

事实上,激光雷达目前面临的很大瓶颈就是成本高昂。举个例子,Google无人车目前使用的激光雷达,售价高达8万美元。而禾赛科技CEO李一帆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激光雷达所占成本最高,大致可以占到整车成本的一半左右。”

禾赛科技首席科学家孙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激光雷达一是贵在技术难,二是贵在组装生产时高昂的人工成本。

据他介绍,激光雷达需要探测150米外的物体,而光从150米以外返回到镜头的强度,只有以前的大约十亿分之一,捕捉到反射回的微弱信号对光路设计和电子系统设计会有非常高的要求;此外,要做到几厘米级距离的分辨率,就要求电路系统进行每秒十亿次的采样;同时,要把32线激光的几百个子系统集成到拳头大的高速旋转的封闭空间内,还需要克服诸多的电磁窜扰等问题。

以Velodyne为例,Velodyne64线数的调教中,每一条线都有一对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20圈每秒的速度旋转,放出的激光要达到100米至200米的距离。在组装过程中,为保证发射出去的激光要被成对的接收器收到,不能有任何偏差。在这种情况下,64线雷达一个星期只能完成两台成品。这样的组装和调校过程极其复杂和耗时。在湾区的工厂还处于手工组装和调教阶段,人工成本和工厂成本都非常高。

正是从成本角度考虑,特斯拉选择放弃激光雷达的原因不是因为激光雷达本身的性能不出众,而是单纯因为价格过高。“甚至快要赶超一辆特斯拉本身的售价了,如果出于价格原因特斯拉对激光雷达望尘却步倒也情有可原。”李一帆补充道。

目前,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目前处在井喷前夜,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只有两家公开销售产品,下游服务的客户主要还是无人车测试市场,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大致在1亿美金左右。由于产品技术壁垒高,目前售价不菲。

不过寡头市场格局正随着技术的成熟所带来的成本降低而出现松动的迹象。著名的激光雷达厂家Velodyne刚刚宣布自己在固态激光雷达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新设计不仅可以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并且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有望将成本降至50美元以下。

在国内,以斯坦福研究团队为班底的禾赛科技已经成为继Velodyne和Ibeo后第三家大胆公布实测视频的企业。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表示明年1月份公司将先期为合作伙伴小批量供货,届时价格会“非常有竞争力”。而镭神智能在未来也会继续研发8线束、16线束及32线束激光雷达,并预计于年底研发出一款16线束激光雷达。

技术的成熟必将会带来成本的下移。十年前毫米波雷达市场单价一万美元,十年后的今天降到了50到100美元。类比之下李一帆认为,激光雷达或许也会按此路径发展,当单价足够低时,恐怕连马斯克也没有理由拒绝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