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乡村游只是打牌吃饭?农家乐会不会挤出农民?

2017-05-22 14:26:00

 

来源:

乡村游只是打牌吃饭?

推进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新业态

旅游爱好者王新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她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周边游玩。前不久,一趟去古北水镇的经历让她难忘:“平时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来到镇里逛民俗文化街、住民宿,远离城市喧闹,满身疲惫得到了舒缓。”

江苏南京的白领何明喜欢采摘,他说:“亲手摘的水果,吃起来更甜。乡村空气清新,养眼又洗肺,一天下来,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外出的热门选择。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

红火背后,乡村旅游面临成长烦恼。何明抱怨:“过了采摘时节,一些景点变得冷清,有的甚至关门谢客,想玩都找不到合适的去处。”王新说,周围的农家乐都差不多,基本上是吃饭、打牌、钓鱼老三样,玩过几次,很快失去新鲜感。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0多万个,但采摘园数不胜数,能细看可回味的不多,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同质同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造成同质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宋增文认为,有的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景区建设简单模仿,盲目跟风;有的地方优质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传统村落、传统农作方式、特色物产利用方式粗放,特色不足。

“从消费端来说,虽然旅客的消费能力在提升,但对价格敏感度仍然高,不少人存在到农村玩等于价格便宜的误区。这种消费心态制约了乡村旅游向精品化迈进的步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说。

推进乡村旅游业态多样化,势在必行。宋增文建议,创新乡村旅游的新业态,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文化+”“时尚+”等跨界融合,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民俗文化、养生养老、农业公园等新形式,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

一些地方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干旱贫瘠,当地“无中生有”,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艺术长廊、个性客栈和创意工作室等,“农业+文化”,让这个300口人的村子实现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接近8万元。江西婺源县篁岭打造梯田花海、晒秋人家和古村民俗,发展“农业+休闲”,运营4年,产值过亿元。

农家乐会不会挤出农民?

建立紧密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红利

乡村旅游成为投资的蓝海,不少工商资本纷纷进入。然而,有的地方出现外来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现象。

“如何带动农民致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难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灿强说,与单纯的景区建设不同,房屋、耕地等都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发展乡村旅游要取之于民,惠之于民。

“当前农民与产业融合度不够,处于价值链条的低端。一是农民因能力有限,大多从事农家乐等功能单一的业态,竞争力不强。二是一些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张灿强说。

陈晓华说,关键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公司+村委会+家庭农场+农民”模式带动村民。“鲁家村不缺旅游资源,但缺乏开发整合。”村支书朱仁斌说,村里与杭州一家企业合作成立经营公司,村委会占股49%,公司负责景点开发。村里发展了18个特色种养家庭农场,铺设4公里长的小火车轨道把农场串联起来。如今,9户村民办起家庭农场,17家农户开办民宿和农家乐,300多人在景区就业。把林地、耕地流转出去的,每年一亩租金600元;参加就业的,每年有2万多元工资;开办民宿和农家乐的,年营业额平均可达20万元,全村2200名村民还能享受公司的定期分红。“村里的年轻人留下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也返乡创业。”

各地不断创新机制。成都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创业,培育职业经理人;贵州荔波县采取“公司带协会、合作社带村组、大户带散户”方式,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冯凌说,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合作社或旅游协会,让农民以抱团的形式嵌入到利益链条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防止出现“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