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南海油气开发利好 今年将重启深水探井

2017-06-16 15:56:00

 

来源:

尽管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震荡攀升恢复到50美元/桶左右,但业内普遍预计,未来18——24个月内,油价依然会在50——60美元/桶的区间波动,难以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受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影响,不仅国际石油公司陆续采取出售业务、裁员以及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我国海洋油气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挫伤。2016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5162万吨,同比下降4.7%;海洋天然气产量129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2.5%;实现增加值869亿元,同比减少7.3%。2016年,我国海洋装备企业的生存情况也十分艰难,当年承接订单24.8亿美元,同比下降35.1%。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上,业内专家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信号:随着国际油价的企稳,相关企业有计划重启深水探井作业,南海部分深水油气田的开发迫在眉睫。

利好:南海深水探井作业将重启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项。当前,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正不断上升,原油进口量占总需求的60%以上。专家指出,油气能源是我国未来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64%,油气约占24%。降低煤炭、增加油气燃料的比例,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调整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

目前,我国陆地和近海、浅海的油气勘探开发程度较高,新发现大型油气田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同时,主力油田大部分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开采期,多数油田的采出程度高达70%。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胡卫平介绍说,海上油气的开发占据了愈发重要的位置。

近几年来,受国际油价低迷的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在资源勘探、新油气田开发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南海海域的深水油气资源,由于勘探开发难度高、成本难以控制,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相关企业放缓了深水油气资源项目的推进速度。

经过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并加强降本增效措施的落实,对比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南海作业成本,在井深相对一致的情况下,我国油气企业的钻井周期明显缩短,作业成本明显降低,并实现了作业效率最大化,作业时效比同南海作业的外国同行高3%。

专家透露,随着近段时间油价的企稳,今年我国相关石油企业有计划重启深水探井作业,南海部分深水油气田的开发迫在眉睫。这意味着海洋工程装备的利用率将得到提升,虽然会不会有新的海工装备订单仍然是未知之数,但起码出现了回暖的希望。

同时,近段时间陆续发布的《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十三五”实施计划》等,也鼓励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工程项目采用自主研制的深水油气装备、完成试验示范的关键设备,重点包括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装备、深水油气钻采装备、推进深水油气装备智能制造等。这也给海工装备企业带来了一些信心。

挑战:复杂环境需要特殊战斗力

对于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来说,“深水”是一个必然面对的课题。南海海域深水区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占南海全部盆地面积的75%左右。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估计,南海70%的油气资源就蕴藏在深水区域。以南海西部为例,该区域天然气除了部分位于常规领域,主要分布于高温高压和深水等特殊领域。

除了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普遍面临的离岸距离远、海水海风侵蚀、海底高压低温等问题,南海油气资源开发还面临着很多独特的困难。在海况方面,南海有内波流、强热带风暴等现象,海水表面流速和风速接近墨西哥湾的2倍。以百年一遇的风浪条件作比较,南海百年一遇波高为12.9米,与墨西哥湾相等,是西非海域的3倍。在地质情况方面,要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需要面对海床不稳定、浅层地质灾害、地层压力窗口窄等课题。此外,南海油气藏特性复杂,具有高粘、高凝、高含二氧化碳等特点,又使深水低温高压环境下的远距离油气输送面临巨大挑战。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做强浅水,发展深水,突破南海中南部”是南海油气开发的指导思想,相关油气企业的计划是加强浅水、浅层勘探,控制深水、深层勘探节奏。这些原则除了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虑,也是受到装备因素的制约。    胡卫平指出,在浅水方面(300米以内),我国的装备技术和世界跨国公司相比没有很明显的差距,甚至还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但在深海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有关专家介绍,如“海洋石油981”“兴旺号”等几个深水平台还不能形成系统作战能力,需要继续打造深水施工作业装备队伍。

据透露,“十三五”南海深水油气开发技术攻关目标包括深水开发井不同开发模式下的钻完井方式研究、深水开发井表层导管批量下入工艺技术研究、深水开发井井筒流动保障技术研究、深水开发井智能完井工艺研究、深水浅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深水钻井避台软悬挂工具研制等。

业内专家特别介绍说,目前在南海油气开发过程中应对南海台风的手段还十分有限,相关企业需要建立在应对台风工况下的防台方案和安全评估方法,研发相应的关键设备样机,深水钻井避台软悬挂工具的研制攻关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一个研发方向。

展望: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再升华

面向深水、加强应急保障,或在未来的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高级工程师琚选择介绍,“更深、更远、更冷”代表了目前全球水下技术的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该公司计划继续加强深水工程船舶和基地的建设,补充一些潜水支持船(DSV)、支持船(RSV)等船型。

此外,随着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推进,海洋环境的保护、应急响应能力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吸取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教训,海洋、特别是深水领域的应急救援,需要相应的装备保障。因此,南海油气资源开发要进入深水领域,就需要提前准备应急救援力量。目前,海油工程(600583)公司正在向国家申报建设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南海基地。

具体到装备制造方面,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中国船舶(600150)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芬介绍说,经过“十一五”“十二五”10年的努力,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交付了一批全球领先装备;本土设备除了海上平台的总装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海工设备的研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核心设备的研发取得了快速突破,例如钻井包、移船绞车、DP3动力定位系统、海洋起重机等等。琚选择则表示,我国在跟工程总包密切相关的水下结构物类产品方面,技术水平已经得到大幅提升,能满足目前工程开发的需求。

但在技术含量更高的、存在技术壁垒的领域,我国企业还需要加快突破。在大型海工装备的核心生产模块、控制模块,水下生产装备中的水下采油树、连接及控制系统等领域下一番功夫,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动权,也可以帮助我国海工装备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利润空间、实现转型升级。

业内专家还从经营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咨询公司IHS Markit亚太区总监、海工部首席研究员洪鼎立均表示,经过调研发现,国际海工公司对中国装备企业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协调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和采购/供应链管理方面。出于对企业软件实力的担忧,中国企业往往不被安排在竞标范畴内。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在项目管理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采购/供应链管理能力、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生产设计能力等方面迎头赶上。此外,洪鼎立建议,中国企业需要在“造船”和“海工”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只有明确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模式,才能降低运营和财务风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