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2021年全国多地实施升级版“限塑令”

2021-01-03 18:53:00

 

来源:大众网

超市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喝奶茶随手取用一根塑料吸管,餐厅打包塑料袋兜起就走……这些再日常不过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场景,在进入2021年之后,可能都将发生变化。迎接升级版“限塑令”,你准备好了吗?

2021年全国多地实施升级版“限塑令”

1月1日,记者在上海地区的一家盒马鲜生门店看到,不少从店内走出的消费者,提着的不再是统一的盒马鲜生白色塑料购物袋,而是各式各样的布袋、重复利用的塑料袋、店内购买的纸袋等。

2020年,上海、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等多地都发布过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相关方案要求,其中就包括逐步限制甚至禁止部分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以上海为例,2020年9月印发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上海市范围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杭州、成都、贵阳、太原等城市也纷纷明确到2020年底,市区内的商场、超市、药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不仅是塑料购物袋,2021年1月1日也是全国塑料吸管禁令生效的第一天。2020年1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2021年1月1日,济南正式施行限塑令新规定。记者来到芙蓉街,随机走进几家饮品店,收集了8根吸管。其中有6根吸管标注了“环保纸吸管”或“可降解环保吸管”,只有两家依旧是塑料吸管,分别来自coco和冰雪时光。

其实早在2020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到本年年底,一次性塑料吸管将被禁止在全国范围内的餐饮行业使用。相较于之前2007年出台的“限塑令”,这次的限塑力度明显比之前强得多,因此它也被业内人士公认为“禁塑令”。

目前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代替物主要是纸吸管和生物降解吸管,然而相较于塑料吸管成本而言,纸吸管和生物降解吸管的成本明显比之要高出数倍。同时纸吸管和生物降解吸管在使用上也让消费者产生一些不适感,比如纸吸管很容易变形体验感不佳。

然而不管如何,随着治理塑料污染制度的出台,传统的塑料吸管走向落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局面,现在众多吸管生厂商也正在积极研究更合适的生产方案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从吸管到塑料袋,其他塑料制品的未来也不得不吸引了人们广范关注。目前,很多商铺里已经出现了纸吸管的身影,虽然还有部分塑料吸管存在的情况,但是随着监管加强,它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一些连锁的大型餐饮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目前的替代产品以纸吸管居多,但多数餐饮店还在继续使用塑料吸管。

网友表示:纸吸管感觉特别别扭

不少网友表示:纸吸管一咬就变形,放在热饮里一会儿就泡软了,喝起来有一股纸味儿,感觉特别别扭。

记者在一家麦当劳餐厅发现,杯盖上有一个饮用嘴,只要打开上面的小盖儿就可以直接饮用了,替代了过去塑料吸管的使用。

麦当劳餐厅对饮料杯升级,替代了吸管

而由于塑料吸管禁用成果初见成效,塑料袋的限制使用也紧接着被提上日程。不少城市都相继发布了对不可降解塑料袋限制使用的文件,北京方面,不仅外卖服务年底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商场超市也是同样如此。在外卖平台上,不少餐饮门店都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的选项,来倡导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吸管。

北京:禁止邮政快递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北京市还将禁止邮政快递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违反规定将被记入失信纪录。

同时海南也出台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全面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和相关塑料餐具。

纸吸管代替塑料吸管有难度,替代产品价格很高

随着“限塑令”的逐步加强,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市场必将火爆起来,然而这类替代品的生产销售正在面临重大考验,首当其冲的便是成本问题。

大多数消费者对禁用塑料吸管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仍然有消费者表示停用之后有些不便。考虑到消费习惯,特别是对吸管使用依赖程度较高的奶茶店、饮品店来说,寻找可以替代塑料吸管的制品,并引导消费者使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不少消费者表示,不太清楚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规定,但如果有好用的替代品,也可以接受。“支持禁用塑料吸管,但要有好的替代产品,纸吸管的使用体验太差了。”一些消费者表示。

一些门店将纸吸管和塑料吸管的工具筒同时放在服务台上,而塑料吸管的外包装上印有“减少使用吸管更环保”的标识,以此引导消费者使用。

别在塑料袋、塑料吸管占领整个地球时,我们才去后悔。“减塑”行动从我做起,以后再点奶茶,你是会选纸吸管,还是会自带吸管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