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南京民国建筑的新“景观”

2015-06-03 16:26:00

 

来源:

对于散落在各地的一般民国建筑,尤其是单体民国建筑来说,修缮后的利用更是难题。

对于散落在各地的一般民国建筑,尤其是单体民国建筑来说,修缮后的利用更是难题

隋唐建筑看西安,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散落在各处的民国建筑已破败不堪。

2015年4月,在江苏南京秣陵路一处民国时期老建筑内,一个名为“二楼南书房”的公共阅读空间面向市民24小时开放。经营者陈烨用最富“民国范”的“入会申请”等方式,吸引了不少怀旧和热爱文艺、阅读的人。

一个文化空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一处历史建筑聚集地的风貌?

用书香为民国建筑“点灯”

从文字上看,寄生于民国建筑的“二楼南书房”给人某些遐想。但真正按图索骥走进这个地方,会发现车水马龙的秣陵路上,公共厕所远比民国建筑更加显眼。

走进一扇不起眼的大门,绕开头顶上晾晒的衣服被单,沿着不宽的通道行走,依次可以看见现存的10幢普通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如果不是外墙上仍挂有数块“南京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等牌子,这些小楼看起来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并无二致。

附近一位居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二楼的南书房”搬来之前,马路对面的秣陵路小学名气更大。因为这所学校是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的母校。2008年,小学成立了“余光中班”,80多岁的余光中也曾偕夫人回校,“不过现在来的人,都是来看那个书房的。”

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部环境看,秣陵路的民国建筑和民国时期政府及其高级官员用房均有较大的差别。这里只是彼时的高档商品房,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高官刘峙以夫人杨丽庄的名义在这里购置了房产。后来,这里的外立面用水泥修葺,住户私搭乱建,院落空间更显狭窄,风格也不甚协调。

正是这并不理想的外观,让“二楼南书房”得以栖居。

据本刊记者了解,南京民国建筑在利用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是高度商业开发地段,租金高昂,一般文化业态无力承载;另一方面,则是所在片区成为城市普通市民聚居的地段,租金低廉。

“秣陵路就属于后者。由于产权复杂、生活设施配套不足,60平方米面积月租金不到5000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公益性质的书房来说,能够承受。”“二楼南书房”经营者陈烨说。

书房不是书店,纯公益性项目如何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构建书房的过程确实不轻松,未来可能困难更多,需要更多朋友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陈烨说,目前一方面通过品牌植入、策展的方式,开展些卖书之外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二楼南书房”也已启动寻找“点灯人”活动,试图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到更多资金。

对非经典型的民国建筑进行整理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民国建筑现存1300多处。1978年以前,南京民国建筑一直处在自生自灭阶段,即使总统府也是以“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的名义列入保护。

进入21世纪后,民国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2007年,南京将已列入文保单位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分四批列入保护名录。此后,又陆续有两批重要近现代建筑被列入保护名录。

据南京市规划局向本刊记者提供的数字,六批次公布的各级重要近现代建筑数量已有309处。

南京文化学者薛冰介绍,我们常以“民国建筑看南京”自豪,但现在保存较好的,只有政务建筑和公馆建筑两种类型。学校建筑中,高等院校还算好,中小学则破坏严重。而新街口、三山街、太平南路一带的商业建筑几乎全军覆灭,散布城中的民居建筑大量被拆除,仅余慧园里等几处小片区,影剧院、餐馆、浴室、舞厅等娱乐休闲场所更是毁损殆尽。

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认为,散落在各地的一般民国建筑,尤其是单体民国建筑,修缮后的利用更是难题。空置、“圈养”,一味追求商业开发、高档消费,导致建筑原本拥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被不断损耗。

陈卫新过去的身份是建筑师,后来成立了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他租下了自己修缮过的民国建筑“美大纸行”,提出“把公共建筑还给公众”的理念,市民可以预约参观,并定期举办文化展览以吸引公众参与。

从2013年3月至今,“美大纸行”已经举办了多个展览和沙龙。陈卫新说,“我想启发的是,历史建筑应当如何使用,如何用文化提升对单体建筑的关注度。100个展览做下来,美大纸行就有了新的生命。”

陈烨的目标十分类似,他试图用书香激活民国建筑本身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复苏”应更多倚仗民间力量

2014年12月,南京颐和路公馆十二片区改造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在颐和公馆之前,中国内地有14个项目获奖,包括北京故宫午门展厅、上海外滩18号等。因此,这个项目被视作南京近期民国建筑保护利用的最新“样本”。

颐和路是南京目前留存的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集中体现了南京的民国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完全按照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建设,该计划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系统的城市规划之一。改造前,26幢楼住了300多户人家,变成了一个个大杂院,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环境脏乱差。

改造后的颐和公馆虽然开发了民国文化为主题的精品酒店,还配置了大量公用、开放的文化空间。片区内的陈布雷、薛岳故居,都保留了一个陈列原主人生平图片、著作和手迹的书房。黄仁霖故居则作为片区的文化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

然而此前,颐和路十二片区的定位经历了多次修改。老的规划曾想把颐和路第十二片区做成南京第二个“1912”,而商业味太浓的“1912”如今看来是失败的。还有一轮规划则是想发展“总部经济”“品牌经济”,为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诸多中外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办公场所,引进省、市以上驻宁办事处等。种种设想,终因争议太多而作罢。

“历史建筑修好了,空、关、荒废在那儿,也不行,过度商业化,紧锁大门也不行。新的社会条件下必须赋予其新的生命方式。”作为该项目的顾问,薛冰表示,颐和公馆并不是纯盈利性酒店,它的观念是要让市民能走进来,要有一个相当大的开放度,尽量展示民国建筑的风貌和民国文化的精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认为,历史建筑,最关键的是要保护利用起来,作为博物馆是利用,作为酒店也是利用,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从颐和路反复的改造周折来看,在著名历史建筑中,文化业态可能只是一个“装饰”。但一个文化空间能重新激活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吗?

“历史建筑的利用、老城的复兴,应更多依靠民间方式介入。”陈卫新表示,行政推动复兴的好处是立竿见影,例如南京的老门东片区,很快就能够宾客盈门。但如何利用活、利用好则是难题。

陈卫新称,如今一到节假日,老门东就过于饱和,平时则空置严重。这说明这一片区的功能配置有问题,应当重新考虑商业、原住民、小型文化机构等的科学配比。

投资热点排行榜公众号

投资热点排行榜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公众号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